柳桊的意思、柳桊的詳細解釋
柳桊的解釋
同“柳棬”。泛指用柳條編成的杯﹑盂之類的容器。
詞語分解
- 柳的解釋 柳 ǔ 落葉喬木或灌木,枝柔韌,葉狹長,春天開黃綠色花,種子上有白色毛狀物,成熟後隨風飛散,種類很多,有“垂柳”、“河柳”、“杞柳”等:柳條。柳絮。柳暗花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姓。 筆畫數:;
- 桊的解釋 桊 à 穿在牛鼻子上的小鐵環或小木棍兒:牛鼻桊兒。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柳桊”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liǔ juàn。
- 結構:由“柳”和“桊”組成,其中“柳”指柳樹或柳條,“桊”原指穿牛鼻的小環,此處引申為容器。
- 含義:指用柳條編織成的杯、盂等容器,多用于古代汲水或盛物。
二、出處與演變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上》“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杯桊乎?”。
- 曆史用例:
- 《舊唐書》記載唐代用“柳棬”辟惡;
- 宋代範成大詩中提到“柳棬涼罐”用于汲井水;
- 北魏《齊民要術》描述“柳鑵”作為農業汲水工具。
三、用途與特點
- 功能:古代常用于汲水(如井邊懸挂的柳罐)、盛放液體或祭祀辟邪。
- 材質優勢:柳條柔韌輕便,編織容器不易破損,適合日常使用。
四、相關變體
- 該詞在不同文獻中亦寫作“柳棬”“柳鑵”“柳罐”,均為同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器物或文獻用例,可參考《孟子》《齊民要術》等典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柳桊——一個古老漢字的探索
柳桊,一個古老的漢字,具有深厚的曆史背景和豐富的文化内涵。它由“木”和“盡”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柳桊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它最初的寫法是“束枝”,後來因植物的發展和形态的改變,逐漸演變成了現在的柳桊。柳桊在古代常被用作指代柳樹的樹枝。
在繁體字中,柳桊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由“木”和“盡”兩個部首組成,共有10個筆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也有一定的差異。在古代,柳桊的橫筆畫相對較長,豎筆畫較短,整體形狀更加圓潤。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書寫方式發生了變化,柳桊的字形也逐漸趨于現代的形态。
以下是一些關于柳桊的例句:
1. 柳桊婆娑,映襯着湖水的清澈。
2. 柳桊婆娑的影子在微風中輕搖。
3. 校園裡有一片茂盛的柳桊林。
柳桊的組詞:柳枝、桊槌、桊椎、桊石等。
柳桊的近義詞:柳枝、柳條。
柳桊的反義詞:梅枝、松枝。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