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妄固執。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四:“ 唐 禮部尚書 祝欽明 頗涉經史,不閑時務,博碩肥腯,頑滞多疑,臺中小吏號之為‘媪’。媪者肉塊,無七竅。” 唐 元稹 《旱災自咎贻七縣宰同州》詩:“自願頑滞牧,坐貽災沴臻。” 宋 嶽珂 《桯史·乾道受書禮》:“然而性質頑滞,於國家大事,每欲計其萬全,不敢為嘗試之舉。”
“頑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事物特性
指物體堅硬、不易彎曲或移動。例如:某些材質因密度高而顯得“頑滞”,難以塑形()。
形容人的性格或态度
表示愚妄固執、缺乏變通,常見于古代文獻: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典()或《朝野佥載》等文獻。
頑滞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形容人或事物不易改變、移動或進展。頑滞的人難以被說服、勸導或改變想法,而頑滞的事物則指因某種原因而停滞不前或進行緩慢。
頑滞的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頁”(頁)部,右邊是“矢”(矢)部。它總共有11個筆畫。
頑滞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中,原文是“以敬信為本,以正治為器,以頑為敗”。後來逐漸演變為指人或事物的難以改變、移動或進展。
頑滞的繁體字為「頑滯」。
在古代,頑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寫作「頑直」,意思與頑滞相近。
1. 他的頑滞性格讓他很難與他人和睦相處。
2. 項目的進展因為資金問題而變得頑滞。
3. 她的想法非常頑滞,很難改變她的觀點。
頑固、滞留、頑抗、滞銷。
固執、頑強、倔強。
靈活、敏捷、順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