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劉向 《說苑·敬慎》:“ 孔子 行遊,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見之, 丘吾子 也,擁鐮帶索而哭。 孔子 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 丘吾子 對曰:‘吾有三失。’ 孔子 曰:‘願聞三失。’ 丘吾子 曰:‘吾少好學問,周遍天下,還後,吾親亡,一失也;事君奢驕,諫不遂,是二失也;厚交友而後絶,是三失也。樹欲靜乎風不定,子欲養乎親不待。’”後以“路叟之憂”指百姓的疾苦。《後漢書·劉陶傳》:“聽民庶之謡吟,問路叟之所憂。”
路叟之憂
釋義
“路叟之憂”是一個漢語成語,典出《列子·說符》,比喻因禍得福或禍福相依的辯證哲理。字面指路旁老翁因丢失馬匹而憂愁,後馬帶回駿馬,老翁轉憂為喜的故事,引申為世事無常,壞事可能轉化為好事。
出處與故事
據《列子·說符》記載:孔子學生子貢見一老翁因馬逃逸而憂愁,勸慰道:“失馬或為福。”數月後,老翁的馬帶回一匹駿馬,衆人賀喜,老翁卻說:“安知非禍?”其子騎駿馬時墜馬重傷,老翁再歎:“安知非福?”後戰亂爆發,因其子殘疾免于征兵,全家得保平安。
核心寓意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知識庫限制未提供直接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或學術數據庫檢索上述文獻。)
“路叟之憂”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百姓的疾苦,表達對民間困苦的關切。該詞出自漢代劉向《說苑·敬慎》中孔子與丘吾子的對話,後引申為對民生問題的憂慮。
據記載,孔子周遊時遇見丘吾子痛哭,詢問後得知其人生有“三失”:
後世将這一典故提煉為“路叟之憂”,強調體察民情的重要性。例如《後漢書·劉陶傳》提到“問路叟之所憂”,即指傾聽百姓疾苦。
部分非權威資料(如)認為該詞表達文人曆經滄桑後的無奈,但主流解釋仍以“百姓疾苦”為核心,需注意語境差異。
該成語常用于強調執政者或社會應關注底層民衆的困境,體現儒家“仁政”思想的曆史延續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說苑·敬慎》原文或《後漢書》相關記載。
馤然扁扁伏伏貶刺禀承筆宣蠶婦逞才乘勢使氣出竅倒纻翻機彫瘁釣楫東箭洞隙鈋鈍兒媳繙經販肆風席工業體系官程盥薇橫噬侯印黃葉黃遠生灰沒徽文絞刑驕尊籍骸款縫了畢莅會流涕茅社面南背北寞寂木閘濆濞鬅頭垢面入室三李贍麗扇虐施施素面夙命太半踏毬戲特來頽淵突圍土腥味妄求誣亂下部顯父相涉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