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津逕 ”。通向渡口的路。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五》:“ 應劭 曰:‘ 東武城 東北三十裡,有 陽鄉 故縣也,又東散絶,無復津逕。’”《南齊書·李安民傳》:“ 安民 率水軍攻前,破 荊亭 ,絶其津逕。”《魏書·拓跋鑒傳》:“﹝将軍﹞闢境克城,功著不日,據要扼喉,津徑勢阻,可謂勳高三捷。”《南史·王懿傳》:“﹝ 王懿 ﹞食畢欲行,而暴雨莫知津徑。”
“津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津徑”指通向渡口的小路,其中:
該詞多見于地理或軍事文獻中,例如: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引用,可參考漢典等專業辭書來源。
津徑是一個漢字詞,由部首“水”和“巠”組成。部首“水”表示與水有關,而“巠”則是一個形狀類似河流的象形字。
津徑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在古代,人們用河流作為交通工具的主要方式。因此,“津徑”一詞指的是航運線路或水道。
在繁體字中,津徑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不同。在繁體字中,“水”字的下方有一個橫折,表示水流動的形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津徑的字形也有一些不同。在早期的古代漢字中,津徑的字形更加草書化,筆畫也較為簡單,但整體結構和意義并沒有改變。
以下是一些關于津徑的例句:
1. 珠江是中國最長的津徑之一。
2. 這條津徑通往海洋,是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與津徑相關的常用組詞有:
1. 津門:指港口城市。
2. 津泊:指航運停靠的地方。
3. 津梁:指連接兩岸的橋梁。
4. 津渡:指河流上的渡口。
與津徑意義相近的詞彙有:
1. 河道:指河流的通道。
2. 航線:指航行的線路。
3. 通航:指河流或水道可以航行。
與津徑意義相反的詞彙有:
1. 障礙:指阻礙或阻擋。
2. 封閉:指關閉或封鎖通道。
3. 隔離:指阻隔或隔絕。
綜上所述,津徑是一個古代漢字,意為航運線路或水道。它的寫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而與之相關的詞彙有津門、津泊、津梁和津渡等,意義相近的詞彙有河道、航線和通航,意義相反的詞彙有障礙、封閉和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