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hant out the result while doing the sums in one's head]∶一邊心算一邊口說地運算
(2) [poll tax]∶口賦
(1).亦作“ 口筭 ”。按人口征收的賦稅。《後漢書·安帝紀》:“辛卯,詔以三輔比遭寇亂,人庶流宂,除三年逋租、過更、口筭、芻稾。” 李賢 注引《前書音義》:“人年十五至五十六,出賦錢,人百二十為一筭。”《漢書·食貨志上》“常有更賦,罷癃鹹出” 顔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雖老病者,皆復出口算。” 唐 劉禹錫 《和州刺史廳壁記》:“初 開元 詔書以口筭第郡縣為三品,是為下州。” 宋 朱熹 《策問》:“間者天子數下寬大詔書,弛民市征口筭與夫逃賦役者之布。”
(2).按牲畜的頭數所征的賦稅。《舊唐書·崔從傳》:“ 揚府 舊有貨麴之利,資産奴婢交易者,皆有貫率,羊有口算,每歲收利以給用, 從 悉除之。”
(3).也稱心算。一種隻憑思維及語言活動而不借助任何工具的運算過程。
“口算”是指不借助紙筆、計算機等工具,僅通過大腦思維和口頭表達快速完成數學計算的過程。它強調即時性、心腦協調性,是數學基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特點如下:
核心定義
口算以口頭語言為媒介,直接通過腦力處理數字關系,完成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例如,快速回答“15+28=?”即屬于典型的口算。
應用場景
能力培養
口算訓練能提升工作記憶容量,增強數感與邏輯思維。研究發現,高頻口算練習可使兒童大腦頂葉皮層活躍度提升17%,這是數學認知的關鍵腦區。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建議家長在兒童6-10歲關鍵期每天進行5分鐘口算訓練,初期可使用實物輔助(如算珠),逐步過渡到抽象數字運算,這種階梯式訓練能有效建立數理思維基礎。
口算是一個常用的詞彙,它由“口”和“算”兩個部分組成。
“口”部的拆分部首是“口”,它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口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是3。
“算”部的拆分部首是“⺮”,表示竹子。它的筆畫數是14。
口算這個詞來源于漢語中的算術概念。它指用口頭進行的計算,而不依賴于工具或書寫的技巧。
在繁體字中,“口算”這個詞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口算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上保留了“口”和“算”兩個部分。漢字演變過程中,形狀和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些關于口算的例句:
1. 小明很擅長口算,他能夠在短時間内計算出複雜的數學題。
2. 這個班上的學生每天都要做口算題,以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與“口算”有關的組詞有:
1. 口算題:指用口頭進行的數學計算題目。
2. 口算能力:指個體通過口頭進行的計算能力。
口算的近義詞可能包括:
1. 口頭計算:指用口頭進行的計算。
2. 心算:指不借助工具、隻靠腦力進行的計算。
口算的反義詞可能包括:
1. 算盤:指使用算盤等工具進行的計算。
2. 筆算:指通過書寫進行的計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