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绶。借指官爵。 唐 陳子昂 《為建安王獻食表》:“臣謬籍葭莩,叨榮圭組。” 宋 司馬光 《辭放正謝第二劄子》:“豈可即安私室,專養沉疴,不造王廷,坐受圭組。” 明 李東陽 《外舅成國朱公壽六十》詩:“由來家世本公卿,親得君王賜圭組。” 清 王蒼璧 《詠古》:“當其未遇時,夷然視圭組。” 王闿運 《贈太子太保剛直彭公墓志銘》:“雖辭圭組,卒踐台衡。”
圭組是漢語中的古語複合詞,由“圭”與“組”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代古代官員的玉圭和印绶,象征權力與官職身份。以下從釋義、字源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解析:
本義
“圭”為古代帝王、諸侯祭祀或朝聘時手持的玉制禮器,形制上尖下方;“組”指系印玺的絲帶。合稱“圭組”代指官印及其佩戴绶帶,是官吏身份與職權的信物。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736頁)
引申義
引申為官職、爵位或顯赫的權位。如唐代詩人韋應物《贈李判官》詩:“雖無圭組分,庶守恬淡志”,即以“圭組”反襯淡泊名利之心。
來源:《辭源》(商務印書館)
圭(guī)
象形字,甲骨文作“▲”,模拟上尖下方的玉器。《說文解字》:“圭,瑞玉也,上圜下方……以封諸侯。”古代按爵位高低頒賜不同形制的圭,如鎮圭、桓圭、信圭等。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
組(zǔ)
形聲字,從糸(mì)、且聲,本義為編織的絲帶。《說文解字》:“組,绶屬也。”特指系玉飾或印玺的彩色绶帶,以顔色、紋樣區分官階。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圭組作為禮制符號,承載古代政治倫理:
來源:《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著)
參考來源
“圭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圭組”指印绶,即古代官員的印章和系印的絲帶,引申為官爵或官職的象征。例如:
圭
本義為古代玉制禮器,上尖下方,用于祭祀或象征身份。後衍生出測日影的儀器(如圭表)和标準、法度等含義。
組
原指絲帶,後引申為印绶的組成部分,代指官職。
部分網絡釋義(如“團結一緻”)屬于現代誤讀,需結合古代文獻驗證。建議優先參考權威詞典或古籍用例。
嗷嗷闆梯寶瑞拔突哺乳部帖層層钗股篆乘城充擴箠駡唇緊村纣發功芳澤負挾感深肺腑骨弭國筴回銷嘉迹奸犯肩摩艱澁結附濟化金蝦蟆金祿忌前句斷刊刷拉搭老死牖下牢獄離明柳圈镂闆淪落茅嶺門面語祢鹗腦後樸誠遷滿傾沒全景戎儲三樂三笑圖攝影學世宗澍降鼠思肆宅陶冶土匪頑狠尉律莁荑無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