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踐跡 ”。1.踩着前人的足迹。猶蹈襲,因襲。《論語·先進》:“ 子張 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迹,亦不入于室。’” 明 李贽 《<世紀列傳總目>後論》:“儒臣雖名為學而實不知學,往往學步失故,踐迹而不能造其域,卒為名臣所嗤笑。” 明 袁宏道 《欽叔陽秀才》:“善人不踐跡,彼卻步步學 堯 舜 ,有恒踽踽涼涼,彼卻與物無忤。” 清 顧炎武 《日知錄·不踐迹》:“服 堯 之服,誦 堯 之言,行 堯 之行,所謂踐迹也。” 王闿運 《江陵書院記》:“《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遠慕古聖,未若踐迹循塗之易為功也。”
(2).實踐,實行。 晉 郗超 《答傅郎》詩:“奇趣感心,虛飇流芳。始自踐跡,遂登慧場。”
(3).行迹;行為。 金 王若虛 《複之純交說》:“慵夫因人而寄聲曰:‘子之病果革矣。已寔行行,謂人之亢;憫我将颠,而子則先。是何其言之近似而踐跡之乖歟!’”
見“ 踐迹 ”。
“踐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具體可歸納為以下三個核心義項:
指踩着前人的足迹行事,帶有繼承或模仿的意味。
指将理念付諸實際行動。
指具體的行動軌迹或事迹。
“踐迹”的釋義需結合語境:
如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論語》原文或漢典等權威來源。
踐迹(jiàn jì)一詞是指踩踏留下的痕迹或印記。它由“足”和“迹”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足”表示腳,而“迹”表示留下的痕迹。根據筆畫順序,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足(足部7畫)和迹(迹部11畫)。
“踐迹”一詞源自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左傳·襄公十二年》:“臣既踐迹于今上,敢不以趨。”現代漢語中,“踐迹”的字形并沒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形式完全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部分的構造和現代漢字略有不同。在古代書法中,足字的部分采用象形手法,形狀更加質樸。而迹字的部分也略有變化,像是由足和心兩個部首組成。
1. 昨天下過雨,地面上留下了許多踐迹。
2. 我沿着小徑走過,每一步都留下了清晰的踐迹。
組詞:踐踏、輕功、蹤迹、足迹。
近義詞:腳印、足迹。
反義詞:清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