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隱退,避匿。 宋 陸九淵 《荊國王文公祠堂記》:“忠樸屏伏,憸狡得志。” 明 高啟 《送倪雅序》:“餘旅食江上,别君者累年,屏伏摧沮,曩時之意盡矣。”
(2).伏地。 清 侯方域 《贈季弟序》:“見公卿皆屏伏惕息,不敢仰首視。”
“屏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隱退/避匿
指主動隱藏行蹤或收斂言行,常見于描述人物因外界壓力或環境變化而選擇退避。例如宋陸九淵《荊國王文公祠堂記》中“忠樸屏伏,憸狡得志”,形容忠良之士被迫隱退,奸邪之人得勢。
伏地
表示身體貼伏于地面,多用于形容敬畏或恐懼的狀态。如清代侯方域《贈季弟序》提到“見公卿皆屏伏惕息”,描繪面對權貴時伏地屏息的場景。
詞源與演變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獻,原指退避或伏地,後逐漸擴展至形容隱藏情緒、避免沖突的社交行為(如提到的“屏氣凝神”的引申義)。
語境應用
在曆史文本中多用于政治或人際關系的描述,如忠臣隱退、面對強權時的敬畏等,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常見于文學或學術讨論。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用例,可參考漢典及宋代至清代的古文選段。
屏伏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拆分部首為「屍」和「甫」。
「屏」的拆分部首為「屍」,「屍」是一個表示屍體的象形文字。表示屏風、屏障等含義。
「伏」的拆分部首為「甫」,「甫」是一個表示長子的字。表示蹲伏、隱蔽等含義。
因此,「屏伏」的意思是隱蔽、躲藏或藏匿的意思。
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獻,在《左傳·襄公五年》中首次出現。
「屏伏」的繁體字為「屛伏」。
古時候,「屏伏」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楚辭·離騷》中使用了「屏郁」的寫法。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在暗處屏伏着,觀察着敵人的一舉一動。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屏障、屏風、隱伏等。
近義詞包括:隱蔽、躲藏、藏匿。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屏伏」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