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紛亂貌。《莊子·在宥》:“挈汝適復之撓撓,以遊無端。” 俞樾 《諸子平議·莊子二》:“撓撓,亂也,《廣雅·釋詁》:‘撓,亂也。’重言之則為撓撓矣。” 唐 樊宗師 《绛守居園池記》:“遵瀕西漭望,瑤翻碧瀲,光文切鏤,棃深撓撓收窮。”
“撓撓”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動作描述
讀作náo náo,指用手輕輕抓撓的動作,常用于緩解皮膚瘙癢或表達輕柔觸碰。例如:“小貓用爪子撓撓耳朵”。
組詞擴展
在東北方言中,“撓撓”可引申為:
古代文獻中,“撓撓”曾表示紛亂貌,如《莊子·在宥》中“挈汝適復之撓撓”,意為紛雜混亂的狀态。此用法現代已罕見。
提示:方言和古文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日常交流中主要指“抓撓”動作。
撓撓是一個動詞,意思是用指甲、物體或其他尖銳的東西輕輕地刮搔或揉搓皮膚或其他表面的部分。這個詞常用于形容輕微的癢感或輕微的刺激感。
撓撓的部首是手部的“扌”,同時它由8畫組成。
撓撓這個詞由“扌”和“堯”組成,扌表示手的意思,堯則是人的名字。堯字的發音與瑤字類似,而瑤字意思是台階、屋頂,後來引申為高。結合起來,撓撓的意思就是用手指刮搔或揉搓的動作。
撓撓的繁體寫法為「撓撓」。
在古代漢字中,撓撓的寫法為「撓擾」。
1. 孩子開始撓撓頭皮,似乎覺得有點癢。
2. 貓咪用爪子撓撓門,示意要進屋。
3. 他不小心劃傷了手,隻好忍痛撓撓。
組詞:搔撓、抓撓、癢撓。
近義詞:抓、揉、刺癢。
反義詞:舒緩、松手、搓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