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x candle; wax light] 蠟制的固體照明用品
蠟制的照明用品。通常做成圓柱形,中有棉紗芯,燃點紗芯以發光。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雅量》:“ 周仲智 飲酒醉……舉蠟燭火擲 伯仁 。 伯仁 笑曰:‘阿奴火攻,固出下策耳!’” 宋 湯恢 《倦尋芳》詞:“餳簫吹暖,蠟燭分煙,春思無限。” 茅盾 《陀螺》五:“從早晨就供在客堂内長桌上的一對紅而且粗的蠟燭已經明晃晃地點着了。”
蠟燭是一種常見的照明工具,具有豐富的文化象征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蠟燭是用蠟或油脂制成的固體照明物品,通常為圓柱形,内含棉紗芯,通過燃燒芯線發光。主要原料包括石蠟(現代)或動物油脂(古代),具有熔點低(約40℃)、密度小于水、不溶于水等特性。
蠟燭中心為棉紗芯,燃燒時蠟受熱熔化,通過毛細作用被芯吸至頂端,汽化後與氧氣反應産生火焰。其燃燒産物為二氧化碳和水,化學反應式為: $$ text{C}{25}text{H}{52} + 38text{O}_2 rightarrow 25text{CO}_2 + 26text{H}_2text{O} $$
蠟燭常被賦予奉獻精神的隱喻,如“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多用于贊美教師、醫護工作者等群體。文學作品中亦象征希望或生命消逝,如李商隱“蠟炬成灰淚始幹”。
如需更完整的物理性質或曆史考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蠟燭是一種用蠟制成的,可以點燃的照明物品。它通常有一根可燃燒的蠟芯,可以提供光亮和熱量。蠟燭在許多文化和宗教中都有重要的象征意義,例如在生日、紀念日和宗教儀式中使用。
蠟燭的部首是蠟(蟲字旁),總筆畫數為16。
蠟燭的字形源于古代的象形字。蠟燭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形狀描繪了一根蠟燭燃燒的樣子。
蠟燭的繁體字為「蠟燭」。
在古代漢字中,蠟燭的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稍有區别,沒有現代字體那麼規整。
1. 生日蛋糕上點燃了一根蠟燭,我許下了願望。
2. 在晚宴上,台上的蠟燭照亮了整個房間。
蠟燭的組詞有:蠟燭架、蠟燭芯、蠟燭台、蠟燭光、蠟燭熄滅等。
蠟燭的近義詞有:燭光、燭炬、燭火。
蠟燭的反義詞可以是:電燈、日光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