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撫。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既服既馴,則擾綏之。”
“擾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文獻中均指向安撫、馴服之意。以下是詳細解釋:
綜合來看,“擾綏”的正确釋義應為安撫,常用于古文中的政治或軍事場景。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宋代文獻如蘇轼的《富鄭公神道碑》。
《擾綏》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擾亂和安定。它可以用來形容某種行為或情況給人帶來的不安或困擾,同時也可以表達恢複平靜和穩定的希望。
《擾綏》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手”和“纟”。其中,“手”字是指事物的意思,而“纟”字表示與紡織品有關的意思。
《擾綏》一共有11個筆畫,由“扌”、“冖”、“纟”、“冖”、“冖”、“冖”、“禾”、“一”、“彳”、“一”、“丨”組成。
《擾綏》是由“擾”和“綏”兩個單獨的漢字組合而成。其中,“擾”字表示幹擾、打擾、混亂的意思,而“綏”字表示安定、平靜、安甯的意思。将這兩個字合并,形成了《擾綏》這個新詞。
《擾綏》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擾綏」。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擾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擾字的“冖”部分由兩個“讠”相連,綏字的“冖”部分由三個“讠”相連。
1. 這場風暴擾綏了整個城市的生活秩序。
2. 心情久久未能擾綏平靜。
3. 他努力恢複社區的擾綏狀态,讓居民們重新感受到安定與和諧。
1. 擾亂
2. 擾攘
3. 綏靖
4. 安綏
1. 擾亂
2. 擾動
3. 不安
4. 紛擾
1. 安甯
2. 穩定
3. 平靜
4. 和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