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琅邪的意思、琅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琅邪的解釋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東省 諸城縣 東南海濱。《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觀於 轉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記·秦始皇本紀》:“南登 琅邪 ,大樂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晉 伐 吳 , 琅邪王 司馬伷 曾率兵駐此,因名。 宋 歐陽修 《醉翁亭記》:“環 滁 皆山也,其西南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黃景仁 《曉過滁州》詩:“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滿襟。”

(3)指 秦始皇 時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選·司馬相如<子虛賦>》:“東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張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間。”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學觀》:“碑之《泰山》《之罘》《琅琊》《會稽》;詞賦之《連珠》《七發》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琅邪”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四個角度展開:

一、基本詞義

“琅邪”為名詞,原指山名及古代行政區劃名稱。其中“琅”本義為美玉(《說文解字》釋為“琅玕,似珠者”),引申為美好、珍貴;“邪”通“琊”,表山勢曲折之貌,二字合用特指山東半島南部的琅邪山。該詞讀音為“láng yá”,在《漢語大詞典》中被标注為曆史地理專名。

二、地理概念

作為中國古代重要地理标識,琅邪最早見于《山海經·海内東經》,指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琅琊鎮境内臨海山體。秦代設琅邪郡,轄42縣,成為東方軍事重鎮;漢代改置琅琊國,轄域涵蓋今山東臨沂、日照等地。其治所遺址現存琅琊台,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曆史文化内涵

琅邪承載着豐富的文化記憶:秦始皇曾三次東巡至此,命李斯刻《琅邪台石刻》頌秦德;《史記·秦始皇本紀》詳載其“立石頌德,明得意”之事。該地還是徐福東渡啟航地,見證早期中外文化交流。晉室南渡後,僑置琅邪郡成為士族文化符號,王導、王羲之等名士皆标“琅邪王氏”郡望。

四、現代使用

現今“琅琊”作為規範地名用字(根據《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用于山東省臨沂市琅琊區等行政區命名。在文化領域,《琅琊榜》等影視作品的熱播使其成為傳統智慧的文化意象,常借指謀略文化或士族精神。

網絡擴展解釋

“琅邪”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地理名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域背景。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與地理指向

  1. 山名

    • 山東琅邪山:位于今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原膠南市)西南海濱,是秦始皇東巡時的重要地點。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此建琅邪台并立石刻頌德。
    • 安徽琅邪山: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因東晉琅邪王司馬伷駐兵得名。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環滁皆山也”即指此山。
  2. 行政區劃

    • 郡/國名:
      • 秦置琅邪郡,治所在今山東青島琅邪台西北,轄山東半島東南部。
      • 東漢改設琅邪國,治所遷至開陽(今山東臨沂北),後曆經魏晉南北朝多次變遷,隋代廢除。
    • 縣名:春秋齊國設琅邪邑,秦置琅邪縣,隋唐時廢置。

二、曆史事件與文化意義

  1. 越王勾踐遷都:春秋末期,越滅吳後曾遷都琅邪(今青島黃島區),以圖稱霸中原。
  2. 秦始皇遺迹:琅邪台與秦刻石是秦始皇統一後宣揚功績的象征,刻石文字相傳為李斯所書。
  3. 文化家族發源地:誕生了琅琊三大家族(諸葛氏、王氏、顔氏),對中國曆史影響深遠。

三、名稱演變與用字争議

四、現代地理對應


“琅邪”既是自然地理名稱,也是曆史行政區劃和文化符號,其多重内涵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書》及地方志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陵謗焰班鸠報況八通悲惋邊郡表露鼻洟産婦長矟朝中措成哀楚舘辭典詞命達臣燈亮兒定址泛秩廢痼風風雨雨軌納含忽豪言空話滑七擦計較锱铢疾徑佶烈經入進教倨傲峻峭空曠空鐘了别兩韻詩利怵列土麗妃靈基裡弦龍戰玄黃馬毛猬磔鬧社氣缸青畝讓登繞梁之音戎狄桑苎翁上訴飾車手高眼低踏破草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溫溫毋必嘯吼小論赩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