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戎狄的意思、戎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戎狄的解釋

亦作“ 戎翟 ”。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詩·魯頌·閟宮》:“戎狄是膺, 荊 舒 是懲。”《國語·周語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韋昭 注:“翟,或作狄。”後以泛指西北少數民族。《漢書·匈奴傳下》:“ 蕭望之 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無常,時至時去。’” 宋 範仲淹 《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聞三代以還,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國,被於 渭 洛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戎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源自中國古代曆史文獻,主要指代春秋戰國時期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群體,包括戎族和狄族。根據《漢語大詞典》的定義,戎狄常被用來泛指非華夏族的遊牧民族,強調其與中原農耕文明的差異,常帶有文化或地理上的邊緣含義。在曆史語境中,戎狄被視為中原王朝的邊患,頻繁出現在《左傳》《史記》等經典史書中,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記載“戎狄是膺”,反映了當時華夏族與周邊民族的沖突與交融。

從漢語詞典角度分析,“戎”原指西方少數民族,以遊牧為生,善騎射;“狄”則指北方少數民族,同樣以遊牧為主,兩者合稱“戎狄”,體現了古代華夏中心觀下的族群分類。這個詞不僅具有地理和民族學意義,還承載着文化偏見,如《辭海》解釋戎狄時強調其“野蠻未開化”的貶義色彩,但現代學術研究已修正為更中性的族群描述。戎狄的活動區域主要在今天的陝西、山西及河北一帶,對中原文化産生了深遠影響,如促進民族融合和軍事技術交流。

在曆史背景中,戎狄的興起與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争霸密切相關。例如,齊桓公“尊王攘夷”政策中就包含對抗戎狄的内容,凸顯了其在華夏文明形成中的作用。戎狄的衰落始于秦漢統一後,隨着中原王朝的擴張,部分戎狄族群被同化或遷徙,餘部演變為後世匈奴等民族的基礎。

為提升内容的權威性和可信度,以下引用基于可靠來源:

來源鍊接:

  1. 《漢語大詞典》:http://www.hanyudacidian.com/(漢語大詞典官方網站
  2. 百度百科“戎狄”:https://baike.baidu.com/item/戎狄
  3. 《辭海》線上版:https://www.cihai.com.cn/(辭海官方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戎狄”是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對西北地區非華夏部落的統稱,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一、基本定義

  1. 詞源與構成
    “戎狄”是“西戎”與“北狄”的合稱,代指周朝時期分布于華夏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 西戎:主要活動于周原以西的隴山地區(今甘肅、陝西一帶)。
    • 北狄:分布于華夏北方(今河北、山西北部等地)。
  2. 文化特征
    戎狄部落以遊牧為主,生活方式與華夏農耕文明差異顯著,如“被發衣皮,不粒食”(穿獸皮、不食用谷物)。

二、曆史演變

  1. 西周至春秋時期

    • 西周時,戎狄常與華夏發生沖突,如猃狁(犬戎)攻滅西周,導緻周王室東遷。
    • 春秋時期,戎狄與諸侯國既有戰争也有融合,如晉國通過聯姻、征伐逐步兼并狄人部落。
  2. 戰國至秦漢的融合

    • 戰國末期,部分狄人被華夏同化,西羌則逐漸融入吐蕃或中原。
    • 秦漢後,“戎狄”一詞多用于泛指西北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等。

三、文獻記載與評價

  1. 華夏視角的表述
    古籍常将戎狄視為威脅,如《左傳》稱“戎狄豺狼,不可厭也”,唐代文獻亦延續此觀念。
  2. 互動與影響
    戎狄在軍事、文化上與華夏頻繁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即借鑒狄人戰術。

四、相關考古研究

西北地區發現的寺窪文化、毛家坪遺址等,被認為與戎狄族群相關,但具體族屬仍存争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戎狄的遷徙或文化細節,中的曆史事件及考古分析。

别人正在浏覽...

邦伯貝面蔽橹不二門參疑草寝撤棄吃白眼遲日曠久帶刀卧怠事電割疊嶺層巒洞習方寸房薦反事罰神發養風議負米複音詞蓋冒根深柢固雊鹆廣崇哈喇子寒武紀號叫候氣佳口驕華孑孑井噴經制積虛巨賢開階立極寬假逵陌勞擾馬鈴薯棉蕾齧臂之好拍馬盤擔硗聱洽談室奇弄瓊漿玉液仁心仁術容可疏韻四論停付同喜頭方望鎮箱笈小眼薄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