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戎翟 ”。古民族名。西方曰戎,北方曰狄。《詩·魯頌·閟宮》:“戎狄是膺, 荊 舒 是懲。”《國語·周語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翟之間。” 韋昭 注:“翟,或作狄。”後以泛指西北少數民族。《漢書·匈奴傳下》:“ 蕭望之 曰:‘戎狄荒服,言其來服荒忽無常,時至時去。’” 宋 範仲淹 《奏陝西河北攻守等策》:“臣等聞三代以還,皆有戎狄之患,以至侵陵中國,被於 渭 洛 。”
“戎狄”是先秦時期華夏民族對西北地區非華夏部落的統稱,具體含義及曆史背景如下:
詞源與構成
“戎狄”是“西戎”與“北狄”的合稱,代指周朝時期分布于華夏西北方的少數民族。
文化特征
戎狄部落以遊牧為主,生活方式與華夏農耕文明差異顯著,如“被發衣皮,不粒食”(穿獸皮、不食用谷物)。
西周至春秋時期
戰國至秦漢的融合
西北地區發現的寺窪文化、毛家坪遺址等,被認為與戎狄族群相關,但具體族屬仍存争議。
如需進一步了解戎狄的遷徙或文化細節,中的曆史事件及考古分析。
《戎狄》,指古代中國北方地區的原始部落和民族。戎狄一詞常被用來泛指北方少數民族,也可以指代北方遊牧民族。在古代文獻中,戎狄被認為是中國文明的外族,與中原文明形成鮮明對比。
《戎狄》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戈(gē)和犬(quǎn)。其中,戈部表示兵器武力,犬部表示狗。《戎狄》共有5筆。
《戎狄》一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左傳·襄公十八年》:“犬戎之戎”。犬戎是指戎狄中的一個部落,逐漸成為泛指北方遊牧民族的代稱。
《戎狄》的繁體字為「戎狄」,在台灣和香港等地仍然廣泛使用繁體字,保留了原始形态。
在古時候,「戎狄」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不同的時期和文獻記載,可能出現「戎犢」、「戎狴」等多種寫法,但都指代相同的概念。
1. 古人常說:“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意思是象戎狄那樣,懦弱但是人多勢衆。
2. 司馬遷在《史記·戰國策》中提到了戎狄的關系:“胡亥使李斯縣伐南單于,過細柳谷,見戎狄是國。”
1. 戎狄部落
2. 戎狄文化
3. 戎狄風俗
4. 戎狄族群
5. 戎狄曆史
1. 北方少數民族
2. 遊牧民族
3. 戎夷
4. 邊境民族
5. 異族
中原文明
中土君子
中華兒女
華夏子民
黃河之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