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通向八方。《史記·封禅書》:“古者天子以春秋祭 太一 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 司馬貞 索隱:“ 司馬彪 《續漢書·祭祀志》雲‘壇有八陛,通道以為門。’又《三輔黃圖》雲‘上帝壇八觚,神道八通,廣三十步。’” 宋 沉遘 《奉祠西太乙宮賦》:“八通之道兮,所以賓衆鬼。”
“八通”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向八方,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祭祀建築或道路的布局特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八通”指八個方向均暢通無阻,常見于古代祭祀場所的建造理念。例如《史記·封禅書》記載,天子祭太一神時設壇“開八通之鬼道”,即通過八條通道連接八方()。
《史記》與祭祀制度
據《史記·封禅書》記載,祭祀壇需“為壇開八通之鬼道”,司馬貞《索隱》進一步解釋為“壇有八陛,通道以為門”,即通過八條階梯式通道象征八方通達()。
宋代詩詞中的運用
宋代沈遘《奉祠西太乙宮賦》提到“八通之道兮,所以賓衆鬼”,說明該詞在祭祀文學中的延續()。劉攽詩句“八通除道接層霄”則描繪了道路四通八達的景象()。
北京地鐵八通線
現代語境中,“八通”也用于具體名稱,如北京地鐵八通線(連接通州與市區),其命名可能與“通向八方”的寓意相關()。
網絡社區名稱
通州區社區網站“八通網”的命名,同樣借用了“通達”之意()。
“八通”一詞從古代祭祀禮儀中的空間布局概念,逐漸演變為現代交通、社區等領域的命名元素,體現了“八方通達”的核心内涵。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獻原文或現代案例,可參考《史記·封禅書》或北京地鐵相關介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