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了别的意思、了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了别的解釋

佛教語。分别;識别。 宋 延壽 《宗鏡錄》卷四:“識能了别,詮有内心。心有非無,合名唯識。”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即此色、空,是五識了别所行之境;即此自、他,是末那了别所行之境。”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了别是漢語中具有哲學與佛教背景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識别、辨别或認知,強調對事物特性的區分與理解。以下從詞典學角度分層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識别與辨别

    指通過心智活動區分事物特征,形成明确認知。

    例證:「了别真僞」指辨别真假;「了别諸法」指識别諸種現象的本質差異。

    來源: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定義「了别」為「辨别;識别」,屬認知範疇的基本動詞。

  2. 佛教唯識學專義

    在唯識宗中,「了别」是心識的核心功能,特指心識對境(對象)的認知與分别作用。

    《成唯識論》 載:「識以了境為自性」,即八識通過「了别」活動感知外境。

    來源: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了别」為「心識認知對象的作用」,是唯識學根本概念之一。


二、構詞與語義源流


三、現代用法與例證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或哲學語境,如:

「認知心理學探讨人類如何了别外界信息。」

「禅修訓練減少妄念,旨在超越概念性了别。」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1984年影印版.
  3. 玄奘譯. 《成唯識論》. 中華書局, 2018年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了别”是一個佛教術語,指心識對外境的分别與識别能力,主要含義如下:

1.基本定義

在佛教哲學中,“了别”指心識(如五識、末那識)對事物進行辨别、區分的功能。例如,五識(眼、耳、鼻、舌、身)能感知外境色、空等屬性,末那識則能分辨“自我”與“他者”的概念。

2.經典引證

3.與現代用法的區别

需注意現代漢語中“了别”并非獨立詞彙,常見于佛教文獻或哲學讨論。而“别了”則多表示離别(如“别了,故鄉”),與佛教術語無直接關聯。

4.應用示例

佛教語境下,如:“色、空是五識了别之境”指通過感官辨别物質與虛空;末那識則用于區分自我與他者。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佛教心識理論,可參考《宗鏡錄》《成唯識論》等典籍,或查閱哲學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百孔千瘡背公營私标圖彩翰窗紙樗丑得適二忌發慌訪提俯拾觀者如堵孤絶浩闊哄士江門叫條子羁鳥津卒劇虜厲害橉木龍頭鋸角羅鍋賣屠盲瞽麋醢米罕母母怒江前列腺佥名巧遇湫漻腃急認準日落西山蹂若入微賞歎梢袋殺損深穩詩碑實理詩械水碓説作四明狂監誦弦尪懦完篇萬千暇曠銜報詳報下性子卸車斜杆鋅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