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gh and steep] 形容山勢高峻陡峭;高聳,陡峭
(1).高聳,陡峭。 晉 葛洪 《抱樸子·微旨》:“苟所不逮者,雖日月麗天之炤灼, 嵩 岱 幹雲之峻峭,猶不能察焉。”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楊洞微》:“然東隔絶澗,南限羣峯,石壁峻峭幾百步,不可越。” 巴金 《秋》四:“前面,一邊是水閣,一邊是峻峭的石壁。”
(2).指水勢湍急。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袁山松 曰:‘二灘相去二裡, 人灘 水至峻峭。’”
(3).比喻作風的嚴峻。 晉 葛洪 《抱樸子·行品》:“士有行己高簡,風格峻峭,嘯傲偃蹇,淩儕慢俗。”
(4).形容文筆剛勁有力。 元 劉壎 《隱居通議·詩歌三》:“凡此皆語短而意長,若他人必費盡多少言語摹寫,此獨簡潔峻峭,而悠然深味,不見其際。”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文章宗旨》:“跋語不可多,多則冗,尾語宜峻峭,以其不可復加之意。” 郭紹虞 《中國文學批評史·唐宋派的文論》:“在當時,‘文必 秦 漢 ’的口號,事實上是同江西詩人之講句法詩律是同樣的純藝術的觀點,而且也是同樣的手法,都是想用古硬雄厚峻峭的風格來振起痿痺。”
峻峭是漢語中形容山勢高聳陡峭的複合形容詞,其詞義解析可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詞義解析
"峻"本義指山高而險,《說文解字》釋為"高而險也"(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峭"則強調山壁的陡直,《廣雅》注為"峭,陡也"(來源:張揖《廣雅》)。二字組合後,詞義融合為"既高且陡的山勢特征",如《漢語大詞典》定義為"高聳陡峭"(來源:羅竹風《漢語大詞典》)。
結構特征
該詞屬于偏正結構複合詞,"峻"修飾"峭",突出山體垂直高度的同時兼具坡度特征。這種構詞法常見于古漢語山水描寫,如郦道元《水經注》"兩岸連山,略無阙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的景觀描述(來源:郦道元《水經注》)。
使用語境
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描寫與地理術語,既保留"壁立千仞"的具象描繪(來源:葉聖陶《黃山三天》),也延伸指代險要地勢,如《中國地理大百科》所述"橫斷山脈峻峭的地貌特征"(來源: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中國地理大百科》)。
近義辨析
與"陡峭"側重坡度相比,"峻峭"更強調山體整體高度與險峻程度的結合,如《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指出"峻峭包含垂直高度與傾斜角度的雙重标準"(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
“峻峭”是一個形容詞,主要用于以下含義及語境:
基本解釋
形容山勢高聳陡峭,如“峻峭的山峰”。該詞由“峻”(高大)和“峭”(陡直)并列構成,強調既高且險的地貌特征。
引申義與比喻用法
文學與曆史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後金代元好問、現代作家巴金(《秋》)等均用其描寫自然景觀。
近義詞與反義詞
使用示例
發音:jùn qiào(漢語拼音)
詞性:形容詞,多用于書面語境。
餢飳蟬鳥持祿春江從舅電子排布式端序費手風涼膚浸挂麪館閣體虹玉厚答候人懷憂花炮嘉果江海客建醮缣錢階址機化禁斥繼祀基圖眷命拘弭峻密橘童賫傳狼煙痨傷兩來子犂壁立方米路牌鹭羽瞀悶枚數劈劈脫脫撲剪遷導潛伏千古絕唱求聘羣獨山島杉子蛇口蜂針時務受币熟麻熟歲算術平均數銅角子罋罂相輯先禮後兵小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