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琅邪的意思、琅邪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琅邪的解释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琅邪”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角度展开:

一、基本词义

“琅邪”为名词,原指山名及古代行政区划名称。其中“琅”本义为美玉(《说文解字》释为“琅玕,似珠者”),引申为美好、珍贵;“邪”通“琊”,表山势曲折之貌,二字合用特指山东半岛南部的琅邪山。该词读音为“láng yá”,在《汉语大词典》中被标注为历史地理专名。

二、地理概念

作为中国古代重要地理标识,琅邪最早见于《山海经·海内东经》,指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镇境内临海山体。秦代设琅邪郡,辖42县,成为东方军事重镇;汉代改置琅琊国,辖域涵盖今山东临沂、日照等地。其治所遗址现存琅琊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历史文化内涵

琅邪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记忆:秦始皇曾三次东巡至此,命李斯刻《琅邪台石刻》颂秦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详载其“立石颂德,明得意”之事。该地还是徐福东渡启航地,见证早期中外文化交流。晋室南渡后,侨置琅邪郡成为士族文化符号,王导、王羲之等名士皆标“琅邪王氏”郡望。

四、现代使用

现今“琅琊”作为规范地名用字(根据《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用于山东省临沂市琅琊区等行政区命名。在文化领域,《琅琊榜》等影视作品的热播使其成为传统智慧的文化意象,常借指谋略文化或士族精神。

网络扩展解释

“琅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其解释需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一、基本含义与地理指向

  1. 山名

    • 山东琅邪山:位于今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市)西南海滨,是秦始皇东巡时的重要地点。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在此建琅邪台并立石刻颂德。
    • 安徽琅邪山:位于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因东晋琅邪王司马伷驻兵得名。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即指此山。
  2. 行政区划

    • 郡/国名:
      • 秦置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青岛琅邪台西北,辖山东半岛东南部。
      • 东汉改设琅邪国,治所迁至开阳(今山东临沂北),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多次变迁,隋代废除。
    • 县名:春秋齐国设琅邪邑,秦置琅邪县,隋唐时废置。

二、历史事件与文化意义

  1. 越王勾践迁都:春秋末期,越灭吴后曾迁都琅邪(今青岛黄岛区),以图称霸中原。
  2. 秦始皇遗迹:琅邪台与秦刻石是秦始皇统一后宣扬功绩的象征,刻石文字相传为李斯所书。
  3. 文化家族发源地:诞生了琅琊三大家族(诸葛氏、王氏、颜氏),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三、名称演变与用字争议

四、现代地理对应


“琅邪”既是自然地理名称,也是历史行政区划和文化符号,其多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及地方志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憎分明背水一战辨画碧绒绒不讳之门蹭坐恻塞朝典逞词承祀愁勤淳和春暖花开戴凭席點抹调帖地图册端下方趾圆颅非罚封墓赶不上趟,赶不上趟儿更年期鳏鱼国花胡乃兼城僭儗敬独捐输伉壮诓语坤灵凌踔驴牀铆工茂育明示培养基丕基青李鹊桥仙区萌认不是荣冕鋭身三生石赏罚沙瑶升汰手帖鷞裘随大溜素士退愦颓侵畏凛险凑险纵狎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