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琅琊 ”。亦作“瑯琊”。 1.山名。在今 山东省 诸城县 东南海滨。《孟子·梁惠王下》:“吾欲观於 转附 朝儛 ,遵海而南,放於 琅邪 。”《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 琅邪 ,大乐之,留三月。”
(2)山名。在今 安徽省 滁州市 西南。 西晋 伐 吴 , 琅邪王 司马伷 曾率兵驻此,因名。 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环 滁 皆山也,其西南诸峯,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邪 也。” 清 黄景仁 《晓过滁州》诗:“最高知 瑯琊 ,翠色披满襟。”
(3)指 秦始皇 时于 琅玡山 上所建之 琅邪台 。《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东陼鉅海,南有 琅邪 。” 郭璞 注引 张揖 曰:“ 琅邪 ,臺名也,在 渤海 间。”
(4)指 秦 琅琊 刻石。 金松岑 《文学观》:“碑之《泰山》、《之罘》、《琅琊》、《会稽》;词赋之《连珠》、《七发》是也。”
“琅邪”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历史地理名词,其解释需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背景。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析:
山名
行政区划
“琅邪”既是自然地理名称,也是历史行政区划和文化符号,其多重内涵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史记》《汉书》及地方志等文献。
琅邪是一个汉字词语,常常用作地名,在古代称为琅邪国,是现在中国江苏省的南部地区。
琅邪的部首是玉,共有17个笔画。
关于琅邪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源自古代一种玉石,名为琅珰,因此得名琅邪。另外,也有人认为琅邪是当地土著民族的名字。
琅邪的繁体字为瑯邪。
琅邪在古代的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字形上可能存在一些差异。然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
1. 琅邪是一座美丽的古城。
2. 我们计划明天去参观琅邪国博物馆。
琅邪国、琅邪国博物馆、琅邪古城、琅邪山等。
邪邪、珰珰、麟邪等。
瑯邪、楞邪、榔邪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