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獨行貌。《詩·小雅·大東》:“佻佻公子,行彼周行。” 毛 傳:“佻佻,獨行貌。”一說美好貌。見 王引之 《經義述聞·毛詩中》。
(2).翩翩美好貌。 唐 張說 《故吏侍元公碑銘》:“英英白雲,瑞彼君輅,佻佻公子,嘉我王度。”
“佻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文獻中略有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獨行貌
源自《詩經·小雅·大東》:“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毛傳注解為“獨行貌”,即形容人獨自行走的狀态。也有學者(如王引之)提出此處“佻佻”可理解為“美好貌”,但此說法較為少見。
翩翩美好貌
唐代張說在《故吏侍元公碑銘》中用“佻佻公子”形容儀态優雅、舉止得體的公子,帶有褒義色彩。
現代詞典多将“佻佻”解釋為輕浮、不莊重的樣子,含貶義。例如:
“佻佻”一詞經曆了從古代描述獨行/美好到現代偏向貶義的演變。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混淆古今語義差異。若需更詳細例句或文獻考證,可參考《詩經》《爾雅》等古籍及權威詞典。
《佻佻》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人的言行輕佻、不夠嚴肅,有些輕浮或不負責任的意味。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部首,可以将《佻佻》拆分為「亻」和「⻏」。其中「亻」是人的部首,而「⻏」是偏旁部首「小人偏」的另一種寫法。根據筆畫計算,這個詞字共計13個筆畫。
《佻佻》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莊子·秋水篇》的引文中,意思是相貌輕佻。簡體字「佻佻」在繁體中是「儵儵」,字形相似但部分筆畫結構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佻佻」的漢字寫法有一定的變化,例如在《莊子》中的引文中,「佻佻」常常用「徭徭」來表示相貌輕佻之意。
1. 他這個人佻佻的,從不認真對待學習。
2. 她的言談舉止佻佻,不夠成熟和穩重。
與「佻佻」意義相近的詞語有:
1. 輕狂:形容人行為态度輕浮而無禮。
2. 快脾氣:形容人反應迅速、易怒或不耐煩的性格。
與「佻佻」意思相近的詞彙有:
1. 輕浮:指言行不嚴肅,不夠認真的态度。
2. 虛浮:指言行虛假、做作,缺乏真實性。
與「佻佻」意思相反的詞彙有:
1. 正經:指人言行嚴肅、認真的态度。
2. 慎重:指人謹慎小心、審慎思考的性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