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葬的意思、火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葬的解釋

[cremation] 對死者實行火化、把骨灰裝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的行動或實踐

詳細解釋

(1).謂把屍骸投入火中焚毀。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一:“ 渤海 太守 史良 好一女子,許嫁而不果, 良 怒,殺之,斷其頭而歸,投於竈下,曰:‘當令火葬。’”

(2).葬法之一。用火焚化死人遺體,将骨灰裝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盛行于古 印度 ,後隨佛教傳入 中國 。 明 清 時官府禁火葬。《南史·夷貊傳上·扶南》:“死者有四葬……火葬則焚為灰燼。”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 清 顧炎武 《日知錄·火葬》:“火葬之俗,盛行於 江 南,自 宋 時已有之。”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我死了,你就給我火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葬是漢語中表示殡葬方式的專有名詞,指用高溫焚燒的方式處理逝者遺體的行為。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定義,火葬指“将屍體用火焚化,骨灰裝入容器保存或埋葬的喪葬方式”。這一概念在《漢語大詞典》中被進一步闡釋為“古代稱‘火化’,現代指以工業爐處理遺體,符合環保衛生要求的殡葬形式”。

從文化淵源考察,火葬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據《中國殡葬史》記載,青海樂都柳灣遺址發現的火葬墓群,證明我國距今4000年前已有火葬習俗。佛教傳入後,《高僧傳》等典籍顯示,唐代僧人普遍采用荼毗(火葬)法,推動了該習俗的傳播。

現代火葬流程包含遺體接運、身份核驗、高溫焚化、骨灰冷卻等環節,民政部《殡葬管理條例》明确規定火化設備須達到國家環保标準。截至2024年底,全國火化率已達58.3%,31個省份實現縣域火葬設施全覆蓋。

網絡擴展解釋

火葬是一種處理遺體的方式,其核心是通過高溫焚燒将屍體轉化為骨灰,隨後對骨灰進行安置。以下是詳細解釋:

1.定義與基本形式

火葬指用火焚燒死者遺體,收集骨灰後裝入容器進行埋葬、撒播或保存。現代火葬通常包括火化、骨灰處理及安葬等環節,與傳統土葬形成鮮明對比。

2.曆史背景

3.流程與步驟

火葬主要分為四個階段(綜合):

  1. 遺體處理:清洗遺體、整理遺容,并裝入專用轉運容器。
  2. 火化:在1000-1200℃高溫爐中焚燒,通常持續1-2小時。
  3. 骨灰處理:去除金屬殘留物後裝入骨灰盒。
  4. 安葬或保存:骨灰可埋葬于墓地、撒入自然或長期存放于殡儀館。

4.文化與宗教影響

5.現代意義

火葬被認為更節省土地且減少環境污染,全球約20%人口選擇此方式。中國自20世紀推行殡葬改革後,火葬普及率顯著提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流程或文化差異,可參考來源(火葬過程)及(曆史文獻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躃踖長慶宸州純綿大事記砥節勵行第品東津斷長補短斷絡斷香鰐浪二軌二鍋頭耳聞則誦煩費鲂鳏風清弊絶紛厖負債累累歸忌貴酋國租漢室酣足好自為之紅白大禮轟發黃橙橙花妖子肩背難望假肢解官結托借言靜悄聚精會神郡門開拍快班列聖栗然鸾衾盟香乾逼三不欺三嘏三龍祠奢豪沈名史事水靈靈竦肩痰宮劈曆條鞭法晩末烏衣門第下馬飯獻台閑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