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寇仇2”。亦作“ 寇仇 ”。仇敵;敵人。《左傳·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堕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後漢書·仲長統傳》:“昔之為我哺乳之子孫者,今盡是我飲血之寇讎也。”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甯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國,以廣寇仇。” 唐 曹唐 《和周侍禦買劍》:“将軍溢價買吳鉤,要與中原靜寇讐。” 宋 蘇轼 《孫武論》下:“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敵國,患在於将帥之不力。” 清 黃宗羲 《明夷待訪錄·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讐,名之為獨6*夫,固其所也。” 郭沫若 《戰聲集·詩歌國防》:“三十年來他已逐漸覺醒在驅逐他的寇仇。”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寇雠漢語 快速查詢。
“寇雠”是一個由“寇”和“雠”組成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釋義綜合理解:
基本釋義
語境與用法
相關組詞
“寇”的常見組詞包括:寇仇、寇敵、寇虐、寇亂等,均與敵對、侵犯相關。
如需更多古文例句或詞源分析,可參考、4的文獻解析。
寇雠是一個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敵對的、有害的、不善的人或團體。
寇雠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宀和隹。它的總筆畫數為19,其中宀的筆畫數為3,隹的筆畫數為16。
寇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見于《詩經·魯頌·泮水》:“寇音求之,雠火求之。”這句話中的寇和雠即為寇雠。
寇雠的繁體字為寇讎。
在古代,寇雠的漢字寫法有時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寇雠的寫法為“寇讎”。這種寫法在古代文獻中也較為常見。
以下是一些使用寇雠的例句:
一些與寇雠有關的詞語包括:寇敵、雠害、讨伐。
與寇雠意思接近的詞語有:敵人、仇敵、對手。
與寇雠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友人、盟友、合作夥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