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秋操的意思、秋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秋操的解釋

清 末秋季操練與檢閱軍隊,稱為秋操。《李烈鈞自傳·辛亥革命》:“嗣以 永平 秋操, 滇省 督練公署派餘與 邱斌 參加,餘遂離 滇 往 滬 ,勾留兩周,溯 江 西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秋操"是中國清代軍事術語,特指秋季舉行的軍事演習與閱兵儀式,是清政府檢驗軍隊訓練成果、提升作戰能力的重要軍事制度。以下從語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語義解析

  1. 字義拆解

    • 秋:指秋季。古人常選秋季練兵,因氣候涼爽、農事漸歇,且戰馬肥壯,適合大規模軍事活動。
    • 操:意為"操練"、"演習",源自古代軍事術語"操演"(《漢語大詞典》),指有組織的軍事訓練。

      合義:"秋季軍事操練",後專指制度化閱兵演習。

  2. 詞典定義

    《漢語大詞典》釋為:"清代秋季舉行的軍事演習",強調其官方性、周期性特征(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第1287頁)。


二、曆史制度與實施

  1. 制度起源

    正式制度化始于光緒年間(1875-1908),受西方軍事改革影響,清政府為強化新軍戰鬥力,定期于直隸(今河北)、河南等地舉行大規模演習(來源:《清史稿·兵志》)。

  2. 典型實例

    • 1905年河間秋操:首次新軍會操,袁世凱率北洋新軍演練步炮協同(來源:《光緒朝東華錄》)。
    • 1908年太湖秋操:規模最大,調集湖北、江蘇等八省新軍,模拟對抗近代化戰術(來源:《清實錄·宣統政紀》卷三)。
  3. 組織流程

    據《清會典》載,秋操含三大環節:

    • 校閱陣法:檢閱步兵方陣、騎兵沖鋒;
    • 實彈射擊:考核火炮、步槍精度;
    • 紅藍對抗:分軍演練攻守戰術(來源:《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兵部》卷七〇二)。

三、文化與社會意義

  1. 政治象征

    秋操被視為王朝武備的展示窗口,旨在震懾内外勢力,如1906年彰德秋操特邀外國武官觀禮,彰顯"新政"成效(來源:《東方雜志》1906年第12期)。

  2. 軍事現代化标志

    演習引入電報指揮、鐵路運兵、野戰醫療等近代化要素,推動軍事改革(來源:姜鳴《龍旗飄揚的艦隊:中國近代海軍興衰史》)。

  3. 關聯文化概念

    與"春蒐、夏苗、冬狩"并置,延續《周禮》四時田獵傳統,但清代"秋操"更側重實戰演練,非狩獵性質(來源: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一)。


參考文獻

  1. 官方史料:
    • 《清史稿·志一百十五·兵十》
    • 《光緒朝東華錄》光緒三十一年條
  2. 典章制度:
    • 《欽定大清會典事例》
  3. 近代研究:
    • 姜鳴《中國近代海軍史事編年》
    • 茅海建《戊戌變法史事考》附錄《新軍秋操考》

(注:部分古籍原文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數據庫;近代研究著作可通過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官網檢索。)

網絡擴展解釋

“秋操”是清末軍事術語,指秋季進行的軍隊操練與檢閱活動,屬于當時新軍訓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秋操”即秋季軍事演習,特指清朝末期(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每年秋季組織的大規模新軍訓練與檢閱。該活動不僅包含常規訓練,還涉及多兵種協同、戰術模拟等實戰化演練()。

  2. 曆史背景
    甲午戰争後,清廷為推進軍事現代化,效仿西方編練新式陸軍。秋操作為年度練兵制度,旨在檢驗新軍戰鬥力與編練成果,是軍事改革的重要體現。例如1905年首次舉行的河間秋操、1906年的彰德秋操等,均被視為近代中國軍事演習的開端()。

  3. 實例與文獻佐證
    《李烈鈞自傳·辛亥革命》中提到“永平秋操”,描述雲南新軍參與1911年直隸永平府(今河北盧龍)秋操的情形,後因武昌起義爆發而中止。這一記載印證了秋操在清末軍事活動中的實際運作()。

  4. 延伸含義
    該詞亦被引申為對軍隊紀律性和戰鬥力的象征性表達,如明代詩句“蘭桂千秋操”借喻堅韌品格,但此用法與清末特指的軍事術語含義不同()。

建議通過權威曆史文獻(如《清史稿》或近代軍事檔案)進一步了解具體秋操的規模、戰術及曆史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騃野百年大業敗字長人刬盡逞酒成軸沖牙怱促爨人大後年大衣服等惠點蒼彫章镂句東丘痱癗豐茸該派公孫官興古文觀止晧旰洪規隍鹿隳敗回棋叫絕棘丞介蟲節幹客容坤維琅玕量忖臁肕燎徹靈漢靈素冥差敉甯弄态朋援平聽千夫起藳豈渠啓事趨職如日中天蜃蛤術科蘇木天鷄壺同年生銅錢同條共貫屠牛微博瑕不揜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