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作律詩先得一聯,更思一聯配之。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作詩先以一聯為主,更思一聯配之,俾其相稱,縱不佳,姑存以為‘筌句’。” 明 謝榛 《四溟詩話》卷四:“觀其前聯平澹意長,餘皆筌句,予皆削疵強半,稍變氣格。”
“筌句”是一個古代文學創作術語,主要用于律詩寫作的構思過程。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筌”原指捕魚的竹器(《莊子》中“得魚忘筌”的典故),此處引申為輔助創作的工具;“句”指詩句。組合後指作詩時先得一聯,再通過構思尋找匹配的另一聯。
二、具體含義 指創作律詩時,先完成一聯(兩句),再以此為基礎推敲另一聯與之對仗工整、意境相配的創作方法。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記載:“作詩先以一聯為主,更思一聯配之,俾其相稱,縱不佳,姑存以為‘筌句’。”
三、使用特點
四、現代延伸 該術語現多用于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特指古代詩人創作律詩時的階段性草稿,反映了傳統詩歌創作中“推敲”的典型特征。
注:相關釋義主要源自明代詩論著作,現代權威辭書收錄較少,使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
《筌句》是一種古代漢語詞語,它指的是通過梗概、簡明的語句表達出複雜的意義,以引發讀者深思的一種寫作方式。
《筌句》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zhú)和句(jù)。它的總筆畫數為10。
《筌句》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述而》一章中,其中孔子談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這裡的“竊比于我老彭”即能夠表達豐富意義的簡潔文字,與《筌句》一詞的意義相近。
《筌句》的繁體字為「籤句」。
在古代漢字中,筌字是用「竹」字偏旁加上「泉」字旁組成的。句字是用「言」字旁加上「巨」字旁組成的。
以下是幾個關于《筌句》的例句:
1. 他以《筌句》的方式寫作,給人一種簡潔而又富有意味的感覺。
2. 這篇文章的每句話都像是《筌句》,讀起來讓人思索良久。
《筌句》可與其他詞彙組合成多個詞語,例如:
1. 筌船:指用筌子制作而成的船隻。
2. 筌魚:指用筌子捕撈的魚。
與《筌句》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簡潔表達、言簡意赅。
與《筌句》意思相反的詞語包括:冗長廢話、啰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