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韐帶的意思、韐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韐帶的解釋

古代蔽膝上的皮帶。也稱韎韐帶。《儀禮·士喪禮》:“設韐帶,搢笏。” 鄭玄 注:“韐帶,韎韐緇帶,不言韎緇者,省文,亦欲見韐自有帶,韐帶用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韐帶(讀音:gé dài)是古代中國服飾中的一種佩飾部件,特指系束在蔽膝“韐”上的帶子。以下為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解釋:


一、基礎釋義

  1. 詞性結構

    複合詞,由“韐”(蔽膝)與“帶”(系束用的繩帶)組成,屬偏正結構名詞。

  2. 核心含義

    指古代貴族禮服中用于固定蔽膝“韐”的系帶。《漢語大詞典》明确記載:“韐,蔽膝也;帶,所以系韐者。”(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371頁)


二、字形與詞源考據

  1. “韐”字本義

    從“韋”(熟皮)、“合”(閉合)聲,本指皮質蔽膝。《說文解字·韋部》:“韐,士無市有韐,制如榼,缺四角。”(來源:許慎《說文解字》)

  2. “帶”的功能延伸

    在服飾體系中,“帶”專指系結配飾的帶狀物。《釋名·釋衣服》:“帶,蒂也,著于衣如蒂系也。”(來源:劉熙《釋名》)


三、曆史文獻例證

  1. 《禮記》記載

    “韠,君朱,大夫素,士爵韋;圜殺直,天子直,公侯前後方,大夫前方後挫角,士前後正。韠下廣二尺,上廣一尺,長三尺,其頸五寸,肩革帶博二寸。”

    (鄭玄注:“革帶以佩韠”,此處“革帶”即韐帶的前身)(來源:《禮記·玉藻》)

  2. 《儀禮》功能描述

    士冠禮中“缁布冠缺項青組”句,賈公彥疏:“韐帶系于革帶,懸韐于膝前。”(來源:《儀禮·士冠禮》鄭玄注、賈公彥疏)


四、形制與使用場景

  1. 材質特征

    多為絲織品或皮革制成,寬度約二寸(約4.6厘米),色依等級區分:士用爵色(赤多黑少),大夫用素白,諸侯用玄青(來源:朱熹《儀禮經傳通解》卷三)。

  2. 佩戴規範

    系于腰部革帶之下,垂至膝前,與韐(蔽膝)構成“韠佩”制度,為周代士大夫以上貴族禮服裝束(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12卷)[M].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0.
  2. 許慎. 說文解字(附校字辨)[M]. 中華書局, 2013.
  3. 鄭玄注, 孔穎達疏. 禮記正義[M].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 朱熹. 儀禮經傳通解[M].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2012影印本.
  5.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 商務印書館, 2011增訂本.

網絡擴展解釋

“韐帶”是古代服飾中的一種禮儀配件,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韐帶”指古代蔽膝(遮蓋膝蓋的服飾部件)上使用的皮帶,又稱“韎韐帶”。該詞最早見于《儀禮·士喪禮》記載:“設韐帶,搢笏”,鄭玄注解說:“韐帶用革”,說明其材質為皮革。

二、功能與形制

  1. 組合結構:與“緇帶”(黑色絲帶)配合使用,但為簡化表述常省略“緇”字。
  2. 禮儀屬性:屬于士階層喪禮服飾的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禮儀等級标識作用。
  3. 獨立設計:鄭玄特别指出“韐自有帶”,說明這是蔽膝專用的獨立配件,非普通腰帶的替代品。

三、文化背景

這類服飾配件體現了周代禮制中“以衣辨位”的特點。類似《易經》提及的“鞶帶”(象征賞賜的皮革腰帶),都反映了古代通過服飾材質、形制區分社會等級的制度。

四、現代應用

該詞現已罕用,主要出現在古籍研究和傳統禮儀複原場景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原文及漢代經學家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聱牙诘曲悲端便做道不堪回首彩勝長痛城塹黨國當駕雕捍鵰章肥佼佛頭覆車之鑒榦國幹霍亂疙童垢蠧光風灌激豪縱徽織件頭焦石旌贲驚鸾金聲玉振開元錢曠土虧形憐見聯誼領悟說郦其落鈔痲瘋門才抹工納木錯凝咽破釜焚舟潑水難收撲擊勤款三絕奢侈束帛加琮泰治歎誦田徑甛醹佗負外巧内嫉偉迹偉世卧碑顯拔仙樓小妖精諧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