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收徒講學,成為儒家的反對派。主張“兼愛”,即天下人應相愛互利,不應有親疏貴賤之别。思想上有唯物主義傾向,但也有宗教迷信成分。墨子學說在當時思想界影響很大。著作編入《墨子》。
墨子(約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宋國人(另有魯陽、滕國等說法),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和軍事家。以下從五個方面詳細解析:
出身與地位
出身農民,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以平民身份創立哲學體系的哲學家。曾任宋國大夫,祖上為宋國貴族目夷後裔。
學術淵源
早年學習儒家學說,後因反對繁瑣的禮樂制度,創立墨家學派,成為儒家主要反對派。
十大主張
提出“兼愛”(平等互愛)、“非攻”(反對戰争)、“尚賢”(選賢任能)、“節用”(節約資源)等思想。
哲學特點
兼具唯物主義傾向(如重視實踐、邏輯)與宗教色彩(如“天志”“明鬼”思想)。
《墨子》傳世
現存53篇,包含墨家言行記錄和邏輯學專論(《墨經》),是研究墨學的重要文獻。
曆史地位
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戰國時期形成“非儒即墨”的思想格局。
成語“摩頂放踵”形容墨子為踐行理想不辭勞苦,“墨子泣絲”比喻環境對人的影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細節或思想體系,可參考《墨子》原著及權威史籍。
《墨子》指的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墨子的著作,是中國古代哲學經典之一。墨子的思想主張了兼愛、非攻、尚同等觀點,提倡了和平、友愛、公正的社會秩序。
《墨子》一詞由“黑”和“子”兩個部首組成,在漢字中,“黑”部音“墨”,表示顔色深、黑暗的象形字;“子”部音“子”,表示年幼、子女的象形字。《墨子》一詞共有13畫。
《墨子》這個詞最早來源于墨子的著作名稱,由于墨子的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産生了廣泛影響,因此他的著作也被後人稱為《墨子》。
《墨子》的繁體字為「默子」,保留了原詞的部首和意義。
根據考古學研究,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關于《墨子》一詞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會有所差異,具體寫法沒有确切的文字資料記載。
1. 在《墨子》中,墨子提出了兼愛的理念。
2. 學習《墨子》的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國的哲學思想。
墨迹、古墨、墨魚、文墨
無、默契、隱士
攻擊、戰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