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萊國的意思、萊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萊國的解釋

指 宋 代 寇準 。 清 魏源 《秦淮燈船引》:“ 萊國 惟須縱博壺, 蘄王 那用提金鼓。”參見“ 萊公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萊國的漢語詞典釋義與曆史背景

一、詞典核心釋義

“萊”在漢語詞典中主要指:

  1. 藜草(野生草本植物),如《說文解字》:“萊,蔓華也。”
  2. 古國名,先秦時期位于今山東半島的諸侯國,後為齊國所滅。如《春秋·宣公七年》:“齊侯伐萊。”

二、萊國的曆史含義

萊國是商周至春秋時期活躍于膠東地區的東夷方國(今山東煙台、濰坊一帶),以農耕與鹽業著稱。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周成王時封姜尚于齊,萊侯曾與之争營丘(今山東臨淄),後逐漸被齊國吞并,最終于公元前567年亡于齊靈公之手。

三、文化影響

萊國文化屬東夷體系,其地名遺存至今(如萊州、萊陽),印證了《漢書·地理志》“萊夷作牧”的記載。其青銅器(如萊伯鼎)與“萊”姓源流,均為中華文明多元構成的重要實證。

參考來源

因古國名釋義需依托曆史文獻,暫缺可引用的線上詞典鍊接,建議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萊國”的詳細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地理考證,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含義:

一、先秦時期的諸侯國(主流含義)

萊國是商周時期東夷部落建立的古國,又稱萊子國、萊夷。其曆史可追溯至商代,延續至春秋時期,最終被齊國所滅。具體信息如下:

  1. 起源與疆域
    萊國先祖為颛顼氏後裔,商代受封建國。西周時成為強國,疆域西起今山東臨朐,東至膠東半島,北至渤海,南至今諸城、膠州。
  2. 與齊國的沖突
    西周初年,齊國(姜太公封地)與萊國因領土相鄰屢次交戰。齊國強大後東征萊國,迫使其遷都至黃縣(今煙台龍口),改稱“東萊”。
  3. 滅亡與文化
    公元前567年,萊國被齊靈公所滅,末代君主為萊共公浮柔。其文化屬東夷體系,涵蓋農業、制陶、航海等領域,與夏文化融合形成華夏文明的一部分。
  4. 都城遺址
    萊國故都位于今龍口市歸城遺址,考古發現大量西周至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陶器等遺存。

二、宋代寇準的代稱(文學用法)

在部分詩詞中,“萊國”指北宋名相寇準。例如清代魏源詩句“萊國惟須縱博壺”,以“萊公”代稱寇準。此用法較少見,多出現于文學典故。

“萊國”一詞需結合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尚書·禹貢》《周禮》及山東地區考古報告。

别人正在浏覽...

鞍鞴白梓悲泣璧儀藏去常算纏腳鈔選钿塗低人二位旛蓋法祀分憂高老頭乖訛黃梨瓠壺璯弁毀禁火竈護手焦眉苦臉髻荷京倉大使究味久違絕品抗章狂想曲媿辱庫侖定律楞頭磕腦流譽滿腔熱情漫寫眉腳氓外面層平目蒲簺扡擔啓複欺藐晴翠勤厚七七事變球路帶勸樂三色堇適來十三行霜妍屬婁貪歡頭正透撞兒相覓向平析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