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July 7 Incident of 1937] 日本帝國主義向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争的開始。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軍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宛平附近連續舉行挑釁性軍事演習。7月7日晚10時,日軍在北平近郊蘆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詭稱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索。當地駐軍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正交涉間,日軍竟炮轟宛平縣城,并向蘆溝橋進攻
1937年7月7日, 日本 侵略軍突然向我 北平 (今 北京 )西南 蘆溝橋 駐軍發起進攻。我當地駐軍第二十九軍官兵,由于受到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影響,不顧國6*民6*黨政府的不抵抗的命令,奮起抵抗。中國共6*産6*黨立即發表宣言,號召全面抗戰,從此中國人民進入了全面抗日戰争時期。也叫“蘆溝橋事變”。 續範亭 《國難嚴重中紀念國慶》:“‘七七’事變, 華北 淪陷,束手無策,‘八一三’ 淞滬 之戰役,一敗之下,首都遷移,民心震動。”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七七事變漢語 快速查詢。
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是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的全面侵華戰争開端,也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的起點。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細節,可參考權威曆史資料或訪問網頁來源中的内容。
七七事變是指1937年7月7日發生在中國北京盤古橋附近的一場抗日事件。該事件被認為是抗日戰争開始的标志,也是中國與日本展開全面戰争的起點。
七七事變的詞語拆分為兩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七”,是一個表示數字7的漢字,其部首是“一”;第二個部分是“事變”,是由“事”和“變”兩個漢字組成,其中“事”的部首是“亻”,“變”的部首是“雲”,“亻”表示人,而“雲”則是一個獨立部首。
根據康熙字典,七七事變的筆畫分别為“七”的4畫,“事”的8畫,“變”的9畫。
“七七事變”一詞來源于1937年七月七日發生的抗日戰争爆發事件,被廣泛用于描述這次戰争的開始。在繁體中,七七事變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七七事變的寫法可能更為繁複,但字形的本意和構造仍然保持不變。
七七事變是中國與日本開戰的起點。
組詞:七日, 事變, 七變。
近義詞:七七事件。
反義詞:和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