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恥辱的行為。《漢書·食貨志上》:“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誼而黜媿辱焉。” 顔師古 注:“以行誼為先,以媿辱相黜也。”
“媿辱”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ì rǔ,其核心含義指恥辱的行為或使人感到羞恥的情境。
詞義
指因行為不當或外界施加的屈辱而産生的羞恥感。例如《漢書·食貨志》中提到:“先行誼而黜媿辱焉”,意為通過倡導道義來摒棄恥辱行為。
用法特點
近義詞與反義詞
相關詞彙辨析
“父母雖沒,思贻父母羞辱,必不果。”(《禮記·内則》)
此句中的“羞辱”與“媿辱”在“恥辱”含義上相通,但“媿辱”更強調行為本身,而“羞辱”強調施加恥辱的過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用法,可參考《漢書》或《史記》相關篇章。
《媿辱》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受到侮辱、羞辱或恥辱。當一個人遭受他人的侮辱或羞辱時,他會感到内心的不滿和受傷。這個詞傳遞了一種人們在面對恥辱時的心理狀态。
《媿辱》的拆分部首是"女"和"辛"。其中,“女”表示與女性有關,而“辛”表示辛勞或辛酸。總共有15個筆畫,其中“女”部三畫,辛部四畫,而“媿”部八畫。
《媿辱》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漢書·馬援傳》中的記載。古代的繁體字寫法也是“媿辱”,沒有太多變化。
在古代,漢字經曆了多次變革和演變。但是,《媿辱》的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一緻。它是由兩個部首組成,采用相同的漢字結構和造字原理。
1. 他的行為媿辱了家族的名聲。
2. 老師公開媿辱了學生,導緻他在同學面前感到非常尴尬。
1. 媿色:指容貌丑陋,形容不美觀或不良。
2. 媿笑:因為他人的丑行而感到尴尬和不自在的笑。
3. 媿謝:因為過分感激而覺得自己難以應對,感到羞愧。
近義詞:恥辱、羞辱、侮辱
反義詞:尊重、褒獎、贊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