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抗章的意思、抗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抗章的解釋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蘇舜欽 《兩浙路轉運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辭避,若不勝任。”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從,抗章固辭,豈汲汲富貴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銘》:“‘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歸養乎!’即日抗章辭職。” 康有為 《東事戰敗》詩:“ 遼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車多。”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抗章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臣子向皇帝直言進谏、據理力争的奏章。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語境及語義特征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詞源與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抗章”指呈遞奏章直言谏诤,強調臣子以文書形式對抗君主決策或時弊的行為。其中:


二、曆史語境與制度背景

“抗章”一詞盛行于宋代至明清時期,與古代谏議制度密切相關:

  1. 宋代禦史制度:禦史、谏官常以“抗章”彈劾權臣或勸谏皇帝。如《宋史·職官志》載,禦史“掌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其奏疏即屬“抗章”範疇 。
  2. 文臣風骨象征:史書多以此詞褒揚忠直之臣。例如《宋史·蘇轼傳》載蘇轼“抗章論王安石新法不便”,體現士大夫以文書抗争的職責 。

三、語義特征與引申内涵

從語用角度分析,“抗章”包含三層核心語義:

  1. 對抗性:直指君主或權貴的錯誤決策,如《明史》中“抗章劾宦官專權” ;
  2. 風險性:臣子需承擔觸怒君主的後果,如“抗章遭貶”的史例;
  3. 正義性:隱含對公理的堅守,如朱熹《戊午谠議序》稱“抗章力辯,以明是非” 。

四、現代使用與語義流變

現代漢語中,“抗章”因科舉與奏章制度消亡而轉為曆史語境詞,主要用于: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抗章"詞條釋義
  2. 《宋史·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3. 《明史·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朱熹《戊午谠議序》(《朱子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抗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向皇帝上奏章,尤其指直言進谏或提出異議的行為。例如宋代蘇舜欽《兩浙路轉運使王公墓表》中提到“每改秩,必抗章辭避”,即官員通過奏章表達辭讓之意。

  2. 詞源與結構
    “抗”意為抵抗、直言,“章”指奏章。組合後強調通過正式文書表達反對意見或建議,常見于古代官員與君主的互動中。


二、引申含義(成語用法)

部分權威來源(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含義擴展為:
“抵制不公正待遇或對抗不公平規定”。
例如,東漢末年士大夫通過“抗章”反對王莽新政,後演變為形容對不公現象的勇敢反抗。


三、曆史典故與用例

  1. 起源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東漢王莽篡位後推行苛政,文人士大夫紛紛上書反對,這些奏章被稱為“抗章”。

  2. 文獻用例

    • 宋代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提到張禹“驿馬抗章”,指其直言勸谏。
    • 明代宋濂記載官員因母老“抗章辭職”,體現以奏章表達個人立場。

四、用法與相關詞彙


五、注意

不同來源對“抗章”的解釋側重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黯黪白宣帽不可逾越尺表吃動赤蘇辭給打悲阿帶領蹈利東驢西磨,麥城自破都梁杜房多口乏汽鳳韶佛粥改歲廣成傳嘓嘟骨匣惠義谏止記不真競民謹戒金桃寬舒烈女臨長洛澤馬鞍鱴刀甯馨跑道配割洽同輕財敬士丘山之功球音若隱若現騷人詞客山岡上回上勁商任牲物蜃炭授官廳書儈太平門天方教彤陛通天狐猥弱舞扇五天五液顯爵邪不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