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皇帝上奏章。 宋 蘇舜欽 《兩浙路轉運使王公墓表》:“每改秩,必抗章辭避,若不勝任。”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今公三登於朝,再以直去,咫尺禁從,抗章固辭,豈汲汲富貴歟!” 明 宋濂 《雷府君墓志銘》:“‘母年耄矣,忍縻好爵而不歸養乎!’即日抗章辭職。” 康有為 《東事戰敗》詩:“ 遼 臺膴膴割山河,抗章伏闕公車多。”
“抗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細微差異,需結合曆史背景和文獻用例綜合理解:
字面解釋
指向皇帝上奏章,尤其指直言進谏或提出異議的行為。例如宋代蘇舜欽《兩浙路轉運使王公墓表》中提到“每改秩,必抗章辭避”,即官員通過奏章表達辭讓之意。
詞源與結構
“抗”意為抵抗、直言,“章”指奏章。組合後強調通過正式文書表達反對意見或建議,常見于古代官員與君主的互動中。
部分權威來源(如查字典)将其定義為成語,含義擴展為:
“抵制不公正待遇或對抗不公平規定”。
例如,東漢末年士大夫通過“抗章”反對王莽新政,後演變為形容對不公現象的勇敢反抗。
起源
據《漢書·藝文志》記載,東漢王莽篡位後推行苛政,文人士大夫紛紛上書反對,這些奏章被稱為“抗章”。
文獻用例
不同來源對“抗章”的解釋側重不同:
抗章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為“扌”(手部部首)和“章”兩個部分。它總共有七畫,以及十二個筆畫。
這個詞語來源于古代,它的意義是抵抗,反抗。在古時候,人們用“抗”來表示抵抗,用“章”來表示文字。因此,抗章這個詞語原本指的是用文字來抵制或反抗。
在繁體字中,抗章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些許不同。抗章在古時候的寫法并不固定,經常有多種寫法。例如,“抗”可能寫作“㧏”、“㧜”或“用”,“章”可能寫作“篛”、“方”或“彩”。這些變體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和地域中使用。
以下是一些關于抗章的例句:
1. 他毅然抗章,反抗了不公正的對待。
2. 她用一封抗章的信件向上級表達了她的不滿。
3. 這本書是一本抗章的文學作品,以反抗社會不公為主題。
一些與抗章相關的組詞包括:
1. 抗議:表示對不公或不滿的抵抗行為。
2. 抗争:表示為了維護權益而進行的鬥争。
3. 抗拒:表示拒絕接受或違抗。
一些與抗章近義的詞語有:
1. 抵抗:表示對外來力量或壓力的抵制。
2. 反抗:表示對不公或壓迫的反擊。
一些與抗章相反的詞語有:
1. 附和:表示同意或順從。
2. 合作:表示與他人或團體共同努力。
總結來說,抗章是一個表示抵抗和反抗的詞語,源自古代漢字寫法。它的組詞有抗議、抗争和抗拒,與之近義的詞語有抵抗和反抗,與之相反的詞語有附和和合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