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和诔。泛指記述死者經曆和功德的文章。《荀子·禮論》:“其銘誄繫世,敬傳其名也。” 楊倞 注:“銘,謂書其功於器,若 孔悝 之鼎銘者;誄,謂誄其行狀以為諡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诔碑》:“ 周 世盛德,有銘誄之文。” 章炳麟 《文學總略》:“《七略》惟有詩賦,及 東漢 銘誄論辯始繁, 荀勖 以四部變古, 李允 、 謝靈運 繼之,則集部自此箸。”
"銘诔"是中國古代兩種重要的應用文體,常并稱使用,主要用于記述功德、寄托哀思,具有鮮明的禮儀性和褒揚性。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銘(míng)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诔(lěi)
(來源:《文心雕龍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者雖獨立成體,但常因功能互補而并稱:
"銘"側重功業永存(如《呂氏春秋·求人》"功績銘乎金石"),"诔"側重德行追述(《文章流别論》"诔以陳哀"),共同構成對逝者的完整評價體系。
多用于喪葬、祭祀等重大儀式。如《後漢書·趙岐傳》載:"立碑镌銘,诔德昭勳",體現二者在碑文中的結合。
漢代碑文常融合銘的頌德與诔的述哀(如蔡邕《郭泰碑》),成為六朝骈文的重要題材。
(來源:《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
"夫屬碑之體,資乎史才,其序則傳,其文則銘。……銘德慕行,文采允集",明确将銘诔視為碑文的核心要素。
批評文人"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辭,不托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于後",側面反映銘诔的傳世功能。
(來源:《文心雕龍注》,人民文學出版社;《典論評注》,中華書局)
銘诔文體承載着古代"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的價值觀,是研究傳統禮制、文學審美及倫理思想的重要載體。唐宋以降,雖逐漸融入其他文體(如祭文、墓表),但其"頌德述哀"的核心功能仍深刻影響後世哀祭文學。
(來源:《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銘诔”是中國古代用于紀念和哀悼逝者的文體,通常由“銘”與“诔”兩部分構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銘诔是融合贊頌與哀思的複合文體,既有曆史記錄功能,又承載禮儀教化的社會意義,體現了古代“慎終追遠”的文化傳統。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荀子》《文心雕龍》等典籍。
寶星北毳碧青操衣觇窺襜幄誠績叱詈大阿匪兕韓憑鴻都少君豲豬揮揮堅林踐信誡勉金盞菊饑瘦籍伍泃沫開元通寶可叉客觀昆裔練氣療貧臨難無懾遴派镂渠蘿菔買椟還珠魔駝鳥意鳥翼畔廢盤曲樸馬牽合傅會竊比擎天柱輕足祈雨稍婆耍花頭送報縮脖子掏渌銅絲退厚萬能膠萬死唯獨唯然偉晔塕薆銜石憲烏斜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