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混溟 ”。1.無分無迹,無始無終。《莊子·天地》:“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 郭象 注:“情復而混冥無迹也。” 晉 葛洪 《抱樸子·诘鮑》:“子若以混冥為美乎,則乾坤不宜分矣。”
(2).謂原始蒙昧的狀态。《淮南子·俶真訓》:“古之人有處混冥之中,神氣不蕩於外,萬物恬漠以愉靜。”《文子·下德》:“禮義廉恥不設,萬民莫相侵暴虐,猶在於混冥之中。”按, 宋 杜道堅 《<文子>缵義》引作“混溟”。
(3).廣大幽深之境。《淮南子·俶真訓》:“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淮南子·要略》:“今學者無聖人之才,而不為詳説,則終身颠頓乎混溟之中,而不知覺寤乎昭明之術矣。” 唐 柳宗元 《南嶽彌陀和尚碑銘》:“虛無混冥道乃融,聖神無跡示教功。”
(4).指人心中。《淮南子·缪稱訓》:“在混冥之中,不可諭於人。” 高誘 注:“混冥,人心中也。”
混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源、詞典釋義及經典文獻用例三個層面進行解析:
混沌幽深,無形無象
指天地未分時的原始狀态,無具體形質,深遠莫測。此義項突顯其作為萬物本源的特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參考鍊接:漢語大詞典線上版(需訂閱訪問)
道家哲學中的宇宙本源
特指道家思想中“道”的存在形态——超越感官認知、渾然一體且玄妙幽遠。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混冥”條
參考鍊接:上海辭書出版社官網(釋義來源)
與“混沌”“鴻蒙”互訓
常與“混沌”“鴻蒙”等詞互釋,共指天地開辟前的朦胧狀态。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參考鍊接:商務印書館工具書官網
《莊子·天地》:
“緻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
此處指萬物返歸本真、與道合一的至高境界。
文獻來源:中華書局《莊子集釋》
原文鍊接:國學大師網《莊子》原文
《淮南子·要略》:
“陶冶萬物,與造化者為人,天地之間,宇宙之内,莫能夭遏。然而乘時應變者,猶不能免于混冥。”
描述自然造化之力雖宏大,仍難逃混沌本源的支配。
文獻來源:中華書局《淮南子集釋》
在現代語境中,“混冥”多用于哲學、文學領域,形容:
“混冥”是中國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承載着古人對宇宙本源與終極真理的探索,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字源、經典辭書及先秦文獻綜合考辨。
“混冥”是一個源自古代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指超越時空界限、無具體形态的混沌狀态。如《莊子·天地》提到:“萬物複情,此之謂混冥”,郭象注為“情複而混冥無迹也”,強調萬物回歸本真後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境界。
描述人類或世界未開化的初始階段。《淮南子·俶真訓》記載:“古之人有處混冥之中,神氣不蕩于外”,指古人處于蒙昧而和諧的自然狀态;《文子·下德》也以“混冥”比喻禮義未設時的質樸社會。
指代宏大而深邃的領域。《淮南子·俶真訓》中“大通混冥”一詞,形容天地萬物的包容與玄妙,類似道家“大道無形”的宇宙觀。
《淮南子·缪稱訓》提到“在混冥之中,不可谕于人”,高誘注解為“混冥,人心中也”,将詞義引申為難以言傳的内心世界。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古代典籍和現代詞典釋義,具體語境需結合文本分析。如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莊子》《淮南子》原文及漢典等權威來源。
昂昂八議貶絕倡工朝帽誠是吃花煙赤雀銜書刁怪地宮丁口豆剖瓜分睹貎獻飧都統方壺敢勇功實公婿公孫跪辭孤羇诃排蔣經國角壯截稿汲汲搖搖九容菊華酒鈞石劇賞款議泷船鹿囿冒顔蓂菁目的地齧齒逆境碰壺漂白前跋後疐窮年求生害仁全稱袪蕩仁樸商宜生機盎然生隙剩餘價值蜃衞石家莊市室内樂詩評雙柑鬥酒松鷄貪谀同遊葦輿瀉證脅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