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慕義驅馳而來。指歸順,臣服。《漢書·陳湯傳》:“ 呼韓邪單于 見 郅支 已誅,且喜且懼,鄉風馳義,稽首來賓。” 顔師古 注:“馳義,慕義驅馳而來也。”《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 興 首向王化,舉衆稽服,萬裡馳義。” 明 王世貞 《戚大将軍入帥禁旅枉駕草堂賦此贈别》詩:“南中舊部思馳義,塞上新城喜受降。”
“馳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馳義”指因仰慕正義而主動歸順或臣服,核心含義是“慕義驅馳而來”。其中:
該詞多見于史書及文言文語境:
“馳義”多用于描述古代邊疆民族或政治勢力因仰慕中原文化或道義主動歸附的行為,具有鮮明的曆史語境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三國志》等典籍原文。
馳義是一個漢語詞彙,作為一個動詞,表示追求正義、積極行動的意思。
馳義的部首是馬,筆畫數為12。
馳義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和哲學,其思想基礎是追求公正、道義和正義的行為。
馳義的繁體字為馳義。
在古代,馳義的寫法為「馳義」,其中「馳」表示快速奔馳的意思,「義」表示義務、義理。
他始終追求馳義,為弱勢群體發聲。
其他與馳義相關的組詞有:馳驅、義舉、行義。
與馳義近義的詞有:奮發、積極、行動,均表示積極追求正義和行為。
與馳義反義的詞有:漠視、袖手旁觀,表示對正義無動于衷或不采取積極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