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麻劄刀 ”。古代用于砍殺的一種兵器。 宋 嶽飛 《奏郾城捷狀》:“将士各持麻紮刀、提刀、大斧與敵手拽厮劈。”《宋史·嶽飛傳》:“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 飛 戒步卒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水浒傳》第七六回:“這兩箇馬後,擺着紫衣持節的人,二十四箇當路将,二十四把麻紮刀。”
麻紮刀是宋代軍隊使用的一種長柄兵器,主要用于對抗騎兵時砍斷馬腿。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麻紮刀(亦稱"麻劄刀")是宋代步兵對抗騎兵的專用武器,其核心功能是通過長柄設計實現遠距離劈砍,尤其針對敵方戰馬腿部進行攻擊。
曆史應用
在著名的郾城之戰中,嶽飛曾命令步兵持麻紮刀對抗金國精銳騎兵。據《宋史》記載,士兵需"勿仰視,第斫馬足",通過砍斷馬腿瓦解騎兵沖擊。
結構特點
文化記載
除正史外,《水浒傳》第七十六回也提及麻紮刀作為儀仗兵器使用,反映其在軍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注:不同文獻中"麻紮刀"與"麻劄刀"為同詞異寫,源于古代兵器名稱的傳抄差異。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宋史·嶽飛傳》《明會典》等典籍。
《麻紮刀》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指一種用來剪裁麻布的傳統剪刀。
《麻紮刀》的部首是刀(刂),拆分後的筆畫數為6畫。
《麻紮刀》一詞是由“麻”、“紮”和“刀”組成,其中,“麻”是以農作物麻為基礎的,指的是由麻制成的麻布;“紮”表示剪裁、裁剪的動作;而“刀”則表示用來剪裁的工具。
《麻紮刀》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麻紮刀」。
在古漢字中,《麻紮刀》可以寫作「麻抯刀」或「麻匝刀」。
1. 我媽媽用麻紮刀将那段麻布剪成了一塊方形。
2. 這把麻紮刀已經使用了很久,但仍然剪得很鋒利。
3. 他嘴巴的傷口太大,隻能用麻紮刀将其縫合。
麻布、剪刀、裁縫、裁剪、布料、剪裁
麻針、麻剪、麻剪刀
鋸子、刀劍、便利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