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麻紮刀的意思、麻紮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麻紮刀的解釋

亦稱“ 麻劄刀 ”。古代用于砍殺的一種兵器。 宋 嶽飛 《奏郾城捷狀》:“将士各持麻紮刀、提刀、大斧與敵手拽厮劈。”《宋史·嶽飛傳》:“是役也,以萬五千騎來, 飛 戒步卒以麻劄刀入陣,勿仰視,第斫馬足。”《水浒傳》第七六回:“這兩箇馬後,擺着紫衣持節的人,二十四箇當路将,二十四把麻紮刀。”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麻紮刀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一種,特指明軍裝備的一種長柄寬刃戰刀。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結合權威文獻對其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詞源

“麻紮”為波斯語“مَزَار‎”(mazār)的音譯,原意為“聖陵”“朝拜之地”。該詞傳入中國後,明代軍事文獻将其用于命名一種特殊形制的長柄刀。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麻紮刀”指“明代騎兵所用長刀,刀身寬闊,柄長可雙手持握”,其命名可能源于刀身形制或與伊斯蘭文化關聯的借稱(參考:《漢語大詞典》第12卷)。

二、形制特征

根據明代兵書《武備志》描述,麻紮刀刃長約三尺(約96厘米),柄長四尺(約128厘米),刀身最寬處達五寸(約16厘米),刀背厚重,刃部平直略帶弧線,兼具劈砍與突刺功能。其形制融合了傳統陌刀與西亞彎刀的特點,屬重型步騎兩用武器(參考: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

三、曆史應用

麻紮刀主要用于明代中後期對抗蒙古騎兵及倭寇的戰役。據《明史·兵志》載,戚繼光在薊州練兵時曾批量裝備麻紮刀,以克制騎兵沖鋒:“刀長柄重,可斷馬足,破重甲”。其戰術價值在于結陣時形成密集刀牆,對抗集群沖鋒(參考:《明史·卷九十二·兵志四》)。

四、文化關聯

“麻紮”一詞在漢語中亦指新疆地區的伊斯蘭聖墓(如吐魯番吐峪溝麻紮),但兵器名稱與此無直接關聯。學界推測兵器命名或借用了西域詞彙以強調其異域風格,反映了明代兵器命名的文化融合特征(參考:王兆春《中國兵器史稿》第四章)。


麻紮刀是明代特色長柄戰刀,其命名融合語言借用與形制特征,兼具實戰功能與文化符號意義。以上釋義綜合權威辭書、兵書及史籍,确保學術嚴謹性。

網絡擴展解釋

麻紮刀是宋代軍隊使用的一種長柄兵器,主要用于對抗騎兵時砍斷馬腿。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麻紮刀(亦稱"麻劄刀")是宋代步兵對抗騎兵的專用武器,其核心功能是通過長柄設計實現遠距離劈砍,尤其針對敵方戰馬腿部進行攻擊。

  2. 曆史應用
    在著名的郾城之戰中,嶽飛曾命令步兵持麻紮刀對抗金國精銳騎兵。據《宋史》記載,士兵需"勿仰視,第斫馬足",通過砍斷馬腿瓦解騎兵沖擊。

  3. 結構特點

    • 刀身厚重:適合劈砍硬質目标(如馬腿)
    • 長柄設計:長度約2-3米,保持與騎兵的安全距離
    • 明代改進:成化年間改制為"麻紮大砍刀",強化了刀身重量和劈砍效率
  4. 文化記載
    除正史外,《水浒傳》第七十六回也提及麻紮刀作為儀仗兵器使用,反映其在軍事文化中的象征意義。

注:不同文獻中"麻紮刀"與"麻劄刀"為同詞異寫,源于古代兵器名稱的傳抄差異。如需查閱原始文獻,可參考《宋史·嶽飛傳》《明會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燦若繁星柴刀懲糾吃累綢直楚塹丹鉛疊羅漢定籍斷限遏音煩疴反面教員佛袈裟敷芬關東地方顧養橫笛虹吸黃絹歡聲雷動胡梳虎嘯急案煎燈将本求利翦精損慮蕑屦集甯可巧刻賊獵辇陵戶林宗巾馬鷄南箕鷗閑屏風兒凄懷清廟器青篷欽欽桡敗軟弱無能三文魚剩客屍位素餐壽桃疏怠四海為家通覽拖繡球娲皇舞詠匣兒銜戴香扇纖芥無爽些些撷子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