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體中獨任天真而已。”後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靜。 宋 蘇轼 《參寥子真贊》:“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枯形灰心,而喜為感時玩物不能忘情之語。”亦作“ 枯體灰心 ”。《雲笈七籤》卷九四:“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所有計念,從忌心生,若枯體灰心,則萬病俱泯。”
“枯形灰心”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ū xíng huī xī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釋義與出處
該成語形容身體如枯木、内心如死灰的狀态,多指極端消極或身心寂靜。其最早出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也。” 莊子借此表達摒棄情感與欲望、回歸自然本真的哲學思想。
示例與延伸
宋代蘇轼在《參寥子真贊》中曾用此語描述參寥子的矛盾性格:“與人無競,而好刺譏朋友之過;枯形灰心,而喜為感時玩物不能忘情之語。” 此例既體現消極表象,又暗含對世事的未完全忘情。此外,《雲笈七籤》中亦有“枯體灰心”的變體用法,強調身心俱寂以消除雜念。
用法與色彩
成語結構為聯合式,屬貶義詞彙,多用于書面語境,形容人因極度失望或修行達到無欲無求的狀态。需注意其與“心如死灰”的區别,後者僅強調内心沉寂,而“枯形灰心”更突出身心合一的狀态。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或哲學背景,可參考《莊子》原文及蘇轼相關作品。
《枯形灰心》是一個成語,意思指人的體形消瘦,心境沮喪失望。
《枯形灰心》的拆分部首是木、米、心,它的總筆畫數是20畫。
《枯形灰心》的來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看出它是一個以形容詞來修飾人的身體和心态狀況的成語。
《枯形灰心》的繁體字為「枯形灰心」。
在古時候,成語《枯形灰心》的漢字寫法可能是不同的,但這些寫法已經淡出了現代漢字用法。
他多年的疾病把他的身體消瘦得如同《枯形灰心》。
枯木逢春、形影相吊、灰飛煙滅。
形影相吊、疲憊不堪、精疲力竭。
神采奕奕、容光煥發、精神煥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