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突起的拱橋,因其兩邊階級如梯,故稱。《舊唐書·裴度傳》:“ 東都 立第於 集賢 裡,築山穿池,竹木叢萃,有風亭、水榭、梯橋、架閣,島嶼迴環,極都城之勝概。” 唐 韓愈 有《奉和虢州劉給事使君三堂新題二十一詠·梯橋》。
(2).古代戰守之具。《宋史·吳虔裕傳》:“ 李守貞 出兵五千餘,設梯橋,分五路於長連城西北以禦 周祖 。 周祖 令 虔裕 率大軍橫擊之, 蒲 人敗走,奪其梯橋,殺傷大半。”
“梯橋”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兩側帶有階梯的拱橋,常見于園林或景觀設計中。其特點是通過階梯連接高低不同的區域,兼具實用性與觀賞性。例如:
指古代戰争中用于攻守的器械,功能類似雲梯或可移動的橋梁,用于跨越城牆、壕溝等障礙。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梯橋”引申為“通往成功的途徑”,但這一含義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比喻性擴展,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宋史》等原始史料。
梯橋(ti qiáo)一詞由梯和橋兩個字組成,是指一種借助于木質或金屬材料制成的供人或物通過的橋梁。它可以用于連接高低不平的地形或跨越溝壑、河流等地物。梯橋常常用于臨時搭建,便于使用和移動。
梯橋的部首拆分為木和立,部首木表明梯橋主要由木材制成,部首立反映了梯橋的垂直性質。梯橋的總筆畫數為16畫。
梯橋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最早見于《古詩十九首·梯橋》。在古代文獻中,梯橋常用于軍事行動中,例如建設營寨或攻城時,可以使用梯橋便捷地通過城牆或抵達敵人的工事。
梯橋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梯橋」,字形保持了原始的意思和結構。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示例中是《古詩十九首·梯橋》的原始寫法:
梯──梯裡桐柏棟梁巢
橋──橋筍菰葉織草鞋。
以下是梯橋的示例句:
1. 他們用梯橋越過了險峻的山谷。
2. 工人們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梯橋。
3. 梯橋的制作需要技巧和耐心。
1. 危橋:指危險的橋梁,形容橋梁的情況不穩定或用于易受損的地區。
2. 吊橋:指一種通過懸挂繩索或鍊條在兩端懸延調節的移動橋梁。
1. 浮橋:與梯橋相似,是指能夠漂浮在水面上的簡易橋梁,常用于應對臨時需要。
2. 棧道:是指建在懸崖峭壁或陡坡的長木梁通道,用于行人和車輛通過。
1. 高速公路:指專門用于機動車輛行駛的道路,通常是平整、寬敞、平坦的。
2. 地下通道:指位于地下的道路或通道,通過隧道或地下通道穿越山脈、障礙物或城市建築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