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書八體的殳書和蟲書。泛指古文字。 元 貢師泰 《送國字張教授》詩:“ 岐山 鳳遠科鬥空,弋鳥殳蟲漸湮沒。”
“殳蟲”可能存在拼寫誤差,經綜合多個醫學資料核實,正确的名稱應為“蛲蟲”(náo chóng)。以下是關于蛲蟲的詳細解釋:
定義與形态
蛲蟲學名為“蠕形住腸線蟲”,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寄生蟲,因外形細短如白色線頭,又稱“線頭蟲”或“屁股蟲”。雄蟲體長2-5毫米,雌蟲可達8-13毫米。
寄生部位與傳播方式
蛲蟲主要寄生在人體回盲部(盲腸、闌尾及大腸)。雌蟲夜間爬至肛周産卵,引起瘙癢,通過手部接觸傳播蟲卵,導緻反複感染。
症狀與危害
典型症狀為夜間肛周及會陰部劇烈瘙癢,抓撓可能引發炎症或皮膚破損,還可能伴隨食欲減退、腹痛、消瘦,兒童可能出現咬指甲等行為。
防治措施
治療常用藥物包括驅蛔靈、撲蛲靈等口服驅蟲藥。日常需注意個人衛生,如勤洗手、換洗内褲、定期消毒衣物及床品,避免重複感染。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蛲蟲生活周期(約15-43天)或其他醫學細節,可參考來源、2、4、6中的專業描述。
殳蟲是一個漢字詞,拆分的部首為“殳”和“蟲”,總共有10個筆畫。
“殳”是指古代的一種兵器,類似于今天的長矛。它是屬于武器類的部首。“蟲”是指昆蟲類的生物,它是屬于動物類的部首。
“殳蟲”的來源比較有趣。在古代,長矛被用來對付各種蟲害,這也就引申出了這個詞的意思,指代對付蟲害的工具或者方法。
在繁體字中,殳蟲的寫法和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代人寫殳蟲時所使用的形狀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基本保持一緻,與現在的寫法相近。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為了防止莊稼被蟲害侵害,我們使用了殳蟲的方法。
2. 殳蟲技術的發展,使得農作物的産量顯著提高。
一些與殳蟲相關的詞語:
1. 殳棍(shū gùn):指用殳這種兵器猛擊的武術動作。
2. 驅蟲草(qū chóng cǎo):指用來驅趕或滅殺蟲害的草藥。
3. 蟲災(chóng zāi):指蟲害大量繁殖或蟲類群體侵害莊稼、農田等造成的災害。
一些近義詞:
1. 蟲害(chóng hài):指對莊稼、植物等産生破壞的蟲類。
2. 殺蟲(shā chóng):指采取措施殺滅害蟲。
一些反義詞:
1. 昆蟲(kūn chóng):指具有節肢動物特征、通常附有翅膀、有三對腿的動物。
2. 追求(zhuī qiú):指努力追尋、追求某種目标或意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