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 松江 。《左傳·哀公十七年》:“三月, 越 子伐 吳 , 吳 子禦之 笠澤 。” 唐 陸廣微 《吳地記》:“ 松江 一名 松陵 ,又名 笠澤 ……其江之源,連接 太湖 。” 明 梁辰魚 《浣紗記·謀吳》:“其嗣主 夫差 日講武于 長洲 ,彼勇将 伍員 時耀兵于 笠澤 。”參見“ 松江 ”。
(2).指 太湖 。 清 方文 《毘陵與何次德同舟至吳門》詩:“将歸 笠澤 買 吳 舠,畫舫青簾過驛橋。” 清 趙翼 《讀史》詩之一:“ 範蠡 既霸 越 ,一舸 笠澤 中,手挾 西施 去,同泛煙濛濛。”
“笠澤”是古代地理名稱,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以上信息綜合了《左傳》、地方志及曆史研究,具體可參考權威古籍或地理文獻。
《笠澤》是指一片有稻草覆蓋的濕地。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濕地被視為自然生态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态環境的保護與修複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笠澤》的部首是「⺮」(zhú)。這個字符作為部首的意思指的是與竹子相關的事物。 拆分之後可以分為「竹」(zhú)和「澤」(zé)兩個部分,其中「竹」的部首為「⺮」,「澤」的部首為「氵」,共計8個筆畫。
《笠澤》在現代漢字中的寫法為簡化字,而在繁體字中,「澤」的寫法為「澤」,保留了原始的水旁字形。 該字源自古代漢字,并且有着悠久的曆史。
在古代漢字中,「澤」的寫法也有略微的變化。 在金文和篆文時期,字形呈現出扁平而寬闊的特點,同時保留了水旁的形狀。經過演變,到了隸書時期,字形逐漸變得規整。
1. 這片笠澤是珍稀鳥類的栖息地。
2. 為了保護濕地生态系統,我們需要合理利用笠澤資源。
1. 湖澤:湖泊和濕地。
2. 水澤:水池和濕地。
3. 草澤:長滿草的濕地。
濕地、沼澤、河灘
旱地、草原、高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