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席帽的意思、席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席帽的解釋

古帽名。以藤席為骨架,形似氈笠,四緣垂下,可蔽日遮顔。 晉 崔豹 《古今注·席帽》:“本古之圍帽也,男女通服之。以韋之四周,垂絲網之,施以珠翠。丈夫去飾……丈夫藤席為之,骨鞔以繒,乃名席帽。” 唐 皇甫氏 《京都儒士》:“遂於壁下尋,但見席帽,半破在地。” 宋 吳處厚 《青箱雜記》卷二:“蓋國初猶襲 唐 風,士子皆曳袍重戴,出則以席帽自隨。” 清 錢謙益 《客途有懷吳中故人》詩:“青袍奉母誰知子?席帽趨時自有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席帽”是古代的一種帽子,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析:

一、實物層面(主要含義)

  1. 形制特征
    以藤席或草編織成骨架,外形類似氈笠(寬檐帽),四邊有下垂的遮擋物,兼具遮陽、擋風、遮掩面容的功能。

  2. 使用群體
    唐宋時期多為未顯達的讀書人佩戴,具有身份标識作用。例如宋代文獻記載士子出行時“以席帽自隨”。

  3. 曆史演變
    源自晉代的“圍帽”,最初男女通用,後演變為藤制骨架并覆以織物,成為男性專用帽飾。


二、引申含義(較少見)

個别詞典(如)提到“席帽”作為成語,比喻“被人當衆羞辱而丢臉”。但此用法未見于主流古籍或權威文獻,可能是現代引申義或誤傳,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參考建議:若涉及文學或曆史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古今注》《青箱雜記》等古籍記載,實物描述更權威;成語用法需謹慎考據。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席帽》的意思

《席帽》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一種用席子制成的帽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席帽》可以拆分為“帀”和“廣”。拆分後的部首是“帀”,筆畫數為5。

來源

《席帽》一詞源于中國古代,古人在炎熱的夏季,為了防止日曬和遮擋風沙,使用席子編織成帽子,以此保護頭部。

繁體字

繁體字中,《席帽》可以寫作「蓆帽」。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中國人将《席帽》寫作「屓㠆」。

例句

1. 夏天來了,他戴着席帽遮擋住陽光。
2. 她穿着傳統服裝,戴着一頂紅色的席帽。

組詞

1. 帽子、禮帽、羊毛帽、草帽、軍帽、鬥笠。
2. 蓆褥、竹蓆、防曬席、座席、竹席。

近義詞

草帽、鬥笠、罩笠。

反義詞

頭巾、光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