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借指弦歌之聲。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新秋言懷三十韻次韻》:“山衣輕斧藻,天籟逸弦匏。蕙展風前帶,桃烘雨後膠。” 宋 歐陽修 《武城王廟問進士策》之二:“使愚民目不識俎豆,耳不聞弦匏,民俗頑鄙,刑獄不衰。”
(2).指彈奏。 宋 蘇轼 《書鮮于子駿楚詞後》:“學者方欲陳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竈、橦罋盎,未有不坐睡竊笑者也。”
絃匏:弦和匏。均樂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絲曰絃”,因亦泛指樂器。 宋 範仲淹 《觀獵》詩:“翦棘争探穴,摧林競覆巢。惟開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參見“ 弦匏 ”。
“弦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借指弦歌之聲
指代禮樂教化的聲音或音樂演奏的場景。例如唐代陸龜蒙的詩句“天籟逸弦匏”,宋代歐陽修也以此描述禮樂缺失後的社會問題。
指彈奏行為
宋代蘇轼在《書鮮于子駿楚詞後》中用“弦匏”描述彈奏動作,強調音樂的表現形式。
在古漢語中,“弦匏”常被賦予社會教化功能,如歐陽修認為民衆若“不聞弦匏”,會導緻民風敗壞,體現了音樂與道德秩序的關聯。
“弦匏”既是具體樂器的統稱,也象征禮樂文化,需結合語境理解其雙重含義。
弦匏(xián p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三個部首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弦(四點水,共三筆)
匏(匕字底,共七筆)
來源:
弦匏是中國傳統音樂器樂的一種,早在古代就有使用。弦指的是樂器中的弦,匏是指容器形狀。因為弦匏的形狀像一個倒置的葫蘆,因此得名。
繁體:
弦匏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弦匜」,字形稍有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弦匏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弦部分的「弦」字在古代寫作「絃」,匏部分的「匏」字寫作「匋」。
例句:
1. 大家手中都拿着弦匏,歡快地演奏着音樂。
2. 這個弦匏的外形非常精美,手感也很好。
組詞:
1. 弦鳴:指樂器弦線發出聲音的動作。
2. 弦樂:指用弦樂器演奏的音樂。
3. 匏藍:指一種形狀像弦匏的花卉。
近義詞:
弦匏的近義詞是「弦匣」,表示一種類似的樂器容器。
反義詞:
弦匏沒有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