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弦匏的意思、弦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弦匏的解釋

(1).借指弦歌之聲。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新秋言懷三十韻次韻》:“山衣輕斧藻,天籟逸弦匏。蕙展風前帶,桃烘雨後膠。” 宋 歐陽修 《武城王廟問進士策》之二:“使愚民目不識俎豆,耳不聞弦匏,民俗頑鄙,刑獄不衰。”

(2).指彈奏。 宋 蘇轼 《書鮮于子駿楚詞後》:“學者方欲陳六代之物,弦匏三百五篇,黎然如戛釜竈、橦罋盎,未有不坐睡竊笑者也。”

絃匏:弦和匏。均樂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絲曰絃”,因亦泛指樂器。 宋 範仲淹 《觀獵》詩:“翦棘争探穴,摧林競覆巢。惟開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參見“ 弦匏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弦匏是漢語中一個複合型音樂術語,由“弦”和“匏”兩類古代樂器組合而成。《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指出,“弦”指用絲線發聲的彈撥樂器,如琴、瑟、筝;“匏”指用葫蘆為共鳴箱的吹奏樂器,如笙、竽。二者合稱可追溯至《周禮·春官·大師》記載的“八音”分類法,其中“弦屬木,匏屬匏”,分别代表不同材質的樂器體系。

從形制特征看,弦樂器多采用木制共鳴箱與絲弦的組合結構,《禮記·樂記》描述其“絲聲哀,哀以立廉”;匏類樂器則以天然葫蘆為底座插竹管發聲,《釋名·釋樂器》稱其“匏之為言施也,竹者,導也”。這種分類法在漢代樂府機構的應用中形成定制,如《漢書·禮樂志》記載的“弦工”“匏工”官職設置。

在音樂實踐中,弦匏組合常見于雅樂編制。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詳述太常寺樂部“弦匏各十二人”的配置規格,宋代陳旸《樂書》更繪制了瑟、築、笙、竽等代表性樂器的形制圖樣。這種器樂組合方式至今仍存于部分地方樂種,如福建南音保持着琵琶、洞箫(屬匏類衍生物)并奏的傳統。

現代民族音樂學研究證實,弦匏分類法反映了古代樂器學的材料認知邏輯。中央音樂學院編纂的《中國樂器志》強調,該術語體系不僅具有樂器分類價值,更是研究先秦禮樂制度、聲學原理的重要切入點。

網絡擴展解釋

“弦匏”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綜合解釋:

一、基本詞義

  1. 借指弦歌之聲
    指代禮樂教化的聲音或音樂演奏的場景。例如唐代陸龜蒙的詩句“天籟逸弦匏”,宋代歐陽修也以此描述禮樂缺失後的社會問題。

  2. 指彈奏行為
    宋代蘇轼在《書鮮于子駿楚詞後》中用“弦匏”描述彈奏動作,強調音樂的表現形式。

二、結構與文化背景

三、文學與曆史用例

四、延伸意義

在古漢語中,“弦匏”常被賦予社會教化功能,如歐陽修認為民衆若“不聞弦匏”,會導緻民風敗壞,體現了音樂與道德秩序的關聯。

“弦匏”既是具體樂器的統稱,也象征禮樂文化,需結合語境理解其雙重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北聲冰镩冰羅殘略唱揚馳步春耕戳鍋漏辭絕搗衣石大品搭題燈婢谛辨疊石為山多高俯及溝淢古巴咕咚檢慎焦卷交迫抗進賴皮狗欄櫃菱鏡鹵舄呂管眇邈迷狂明法審令南洋公學扭纏盤盞疋練三六九等僧軒生獰時路十日飲損短淘摸體腔外事望苴委端威懾聞一知二無聲無色無置錐地巫祝遐狄項鍊現世賢書小日子銷亡席函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