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稈。《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 晉 杜預 注:“茢,黍穰。” 孔穎達 疏:“ 杜 雲‘茢,黍穰’者,今世所謂苕帚者,或用薍穗,或用黍穰,二者皆得為之也。” 宋 窦蘋 《酒譜》:“凡人醉卧黍穰中必成癩醉。”《宣和遺事》後集:“時風寒,夜宿竹簟,侍禦人取茅及黍穰作焰,與二帝同坐,向火至明。”
黍穣(shǔ rá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農事指向的複合詞,由“黍”和“穣”兩部分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對單字的釋義,“黍”指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籽實去皮後稱“黃米”,是古代“五谷”之一;而“穣”本義為禾莖中白色柔軟的部分,後引申為禾稈的統稱。因此“黍穣”整體指黍類作物收割後剩餘的莖稈部分,常用于飼料加工、編織器具或燃料制備。
從詞源學角度考察,“黍穣”一詞最早可追溯至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黍穣》,書中記載“黍穣飼牛,則腹下不焦”,說明當時已認識到黍類莖稈的飼用價值。明代徐光啟《農政全書》進一步細化其用途,提到“黍穣可織箔席,亦堪造紙”,印證了其在傳統手工業中的應用。這些農學典籍的記載,為理解該詞的曆史語義提供了權威依據。
現代漢語語境下,“黍穣”仍保留其本義,但在實際使用中多出現于農業文獻或方言表述。例如《中國農業百科全書》将其定義為“黍類作物成熟後脫粒剩餘的莖葉部分”,強調其作為農業副産品的物質屬性。需注意的是,該詞與“黍稭”存在細微差異,前者側重莖稈的纖維質地,後者則泛指整株幹燥植株。
參考文獻來源:
“黍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黍穣”指黍的莖稈(即黍脫粒後的稭稈部分)。黍是一種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子實為黃米,其莖稈被稱為“穣”或“穰”。
“黍穣”是古代對黍類作物莖稈的統稱,主要用于工具制作、燃料等生活場景,體現了古代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愛死安土重遷百六公百醆悲哭筆禍并比不竭之府不明冊禮鈔犯辰事晨事臣禦犨牆樗蠶道路之言大事鬥奪堆堵哆哆防拓馮子無魚灌米湯海塗寒吟豪盛矯情鎮物節食縮衣雞羣酒力極卒狼燧臘糟連昌宮鍊環漣淪靈兔鸾鳳書陸船履新眉揚目展謬計沒齒難忘凝塵飄渺锓本啓手跚跚蛇莓市口睡龍讨詳圖說問羊知馬穩住架文祖污渠小拍邪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