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黍稈。《左傳·襄公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殯” 晉 杜預 注:“茢,黍穰。” 孔穎達 疏:“ 杜 雲‘茢,黍穰’者,今世所謂苕帚者,或用薍穗,或用黍穰,二者皆得為之也。” 宋 窦蘋 《酒譜》:“凡人醉卧黍穰中必成癩醉。”《宣和遺事》後集:“時風寒,夜宿竹簟,侍禦人取茅及黍穰作焰,與二帝同坐,向火至明。”
“黍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釋:
“黍穣”指黍的莖稈(即黍脫粒後的稭稈部分)。黍是一種古代重要的糧食作物,子實為黃米,其莖稈被稱為“穣”或“穰”。
“黍穣”是古代對黍類作物莖稈的統稱,主要用于工具制作、燃料等生活場景,體現了古代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該詞現代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方言中。
《黍穣》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古代祭祀儀式中所用的一種谷物。具體來說,黍指的是高粱,穣指的是豐收的谷物。因此,黍穣可以理解為豐收的高粱稻谷。
《黍穣》是一個複合詞,它由兩個部分組成:
黍的部首是禾,意為谷類作物;黍的總筆畫為12。
穣的部首是禾,意為谷類作物;穣的總筆畫為16。
《黍穣》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漢劉向的《列女傳》中。在古代文獻中,黍穣常用來形容豐收的谷物,寓意着祥和、富饒和幸福。
繁體字“黍穰”也有相同的意思,隻是書寫形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黍穣》的古漢字寫法為“黍⺮”和“穣⺾”。
其中,“⺮”和“⺾”分别表示禾的部首。
1. 小麥和高粱都是兩種重要的黍穣谷物。
2. 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田野裡的黍穣金黃一片。
3. 舉行黍穣祭祀儀式,祈求來年的豐收和平安。
黍稷、穰黍、穣街、黍苗、穰身、黍秧
近義詞:麥谷、五谷、豐饒
反義詞:饑荒、枯萎、歉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