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后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静。 宋 苏轼 《参寥子真赞》:“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亦作“ 枯体灰心 ”。《云笈七籤》卷九四:“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有计念,从忌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
“枯形灰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kū xíng huī xī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释义与出处
该成语形容身体如枯木、内心如死灰的状态,多指极端消极或身心寂静。其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也。” 庄子借此表达摒弃情感与欲望、回归自然本真的哲学思想。
示例与延伸
宋代苏轼在《参寥子真赞》中曾用此语描述参寥子的矛盾性格:“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 此例既体现消极表象,又暗含对世事的未完全忘情。此外,《云笈七签》中亦有“枯体灰心”的变体用法,强调身心俱寂以消除杂念。
用法与色彩
成语结构为联合式,属贬义词汇,多用于书面语境,形容人因极度失望或修行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需注意其与“心如死灰”的区别,后者仅强调内心沉寂,而“枯形灰心”更突出身心合一的状态。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哲学背景,可参考《庄子》原文及苏轼相关作品。
《枯形灰心》是一个成语,意思指人的体形消瘦,心境沮丧失望。
《枯形灰心》的拆分部首是木、米、心,它的总笔画数是20画。
《枯形灰心》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看出它是一个以形容词来修饰人的身体和心态状况的成语。
《枯形灰心》的繁体字为「枯形灰心」。
在古时候,成语《枯形灰心》的汉字写法可能是不同的,但这些写法已经淡出了现代汉字用法。
他多年的疾病把他的身体消瘦得如同《枯形灰心》。
枯木逢春、形影相吊、灰飞烟灭。
形影相吊、疲惫不堪、精疲力竭。
神采奕奕、容光焕发、精神焕发。
暗算懊绪包厢本察辩白鞭笋别头秉公不敌长流水赤脚汉担脚倒见隄塘东流西落杜门谢客顿颡夺胆扶匐负耉港澳格抖抖官费关口顾玩黄菠罗徽容俭存奢失简峻绞衾疾厄饥戹截舌可蠢刻害亏骞离构买桂昧瞀牧厂男朋友泥汙平盘破孝旗旗食既送差绦索提留停云落月童土通允穨然驼毳图形偎冬僞史雾翳县宇宵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