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郭象 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无情耳。夫任自然而忘是非者,其体中独任天真而已。”后因以“枯形灰心”形容身心寂静。 宋 苏轼 《参寥子真赞》:“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亦作“ 枯体灰心 ”。《云笈七籤》卷九四:“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有计念,从忌心生,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
“枯形灰心”是由“枯形”与“灰心”两个古典意象组合而成的四字短语,其内涵可追溯至道家哲学与古代诗文传统。从字义分析,“枯形”指形体如槁木般干枯,语出《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比喻摒弃感官欲望后的超然状态;“灰心”源自《庄子·知北游》“心若死灰”,描述心灵如熄灭的灰烬般寂静无波,两者叠加强调身心俱寂的修行境界。
该短语在《汉语大词典》中被释义为“形容身心寂静,不为外物所动”,常用于描述隐士或修行者摒弃世俗后的精神状态。例如明代张岱在《陶庵梦忆》中以“枯形灰心”形容山中禅者的生存状态,体现道家“坐忘”思想对文人精神世界的影响。
在用法层面,该词多作谓语或定语,常见于文学性语境,如“枯形灰心之士,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化用自《庄子·天下》)。需要注意的是,其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属于具有古典色彩的书面用语。
权威来源参考:
“枯形灰心”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kū xíng huī xī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释义与出处
该成语形容身体如枯木、内心如死灰的状态,多指极端消极或身心寂静。其最早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也。” 庄子借此表达摒弃情感与欲望、回归自然本真的哲学思想。
示例与延伸
宋代苏轼在《参寥子真赞》中曾用此语描述参寥子的矛盾性格:“与人无竞,而好刺讥朋友之过;枯形灰心,而喜为感时玩物不能忘情之语。” 此例既体现消极表象,又暗含对世事的未完全忘情。此外,《云笈七签》中亦有“枯体灰心”的变体用法,强调身心俱寂以消除杂念。
用法与色彩
成语结构为联合式,属贬义词汇,多用于书面语境,形容人因极度失望或修行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需注意其与“心如死灰”的区别,后者仅强调内心沉寂,而“枯形灰心”更突出身心合一的状态。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或哲学背景,可参考《庄子》原文及苏轼相关作品。
保宥崩析鄙暗别动队拨喇菜馔陈述愁惧初浅词曹词掖单究點漆狄山斗检沸滭戈兵供唱共同交际语呱咭广饶鸿章钜字回鱼箸葭琯荐福讲款搅诨姬伯克剪朗目疏眉揽撷两税户廉监炼术陵持麟驹柳芽马明王瞒天瞒地名闻天下凝止秾芳拼命陗陁赛祀上国山罽山辣社木砦寿纪率舞属草四海八荒随唱讨嫌铁甲车听视退艄微单无乎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