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荼的意思、苦荼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荼的解釋

(1).指茶。《爾雅·釋木》:“檟,苦荼。” 郭璞 注:“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 蜀 人名之苦荼。” 郝懿行 義疏:“今‘茶’字古作‘荼’……至 唐  陸羽 著《茶經》,始減一畫作‘茶’,今則知茶不復知荼矣。” 唐  陸羽 《茶經·七之事》:“《華佗食論》:‘苦荼久食益意思。’”

(2).苦菜。《詩·邶風·谷風》:“誰謂荼苦?其甘如薺。” 毛 傳:“荼,苦菜也。”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崔秀才》:“君不見栖栖窮巷孤寒儒,此時此際如苦荼。”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苦荼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苦荼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具有雙重含義,既指一種植物,也作為茶的早期稱謂。以下從權威詞典及文獻角度解析其詳細釋義:

一、植物屬性

苦荼指野生苦菜,屬菊科植物。據《爾雅·釋草》記載:“荼,苦菜。”其莖葉味苦,古人采食或入藥。例如《詩經·邶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荠”,即以荼之苦澀反襯生活的艱辛。此義項在先秦文獻中常見,強調其食用與藥用價值。

二、茶的别稱

漢代起,“荼”漸指茶樹及其制品。唐代陸羽《茶經》明确将“荼”字減一橫為“茶”,标志“苦荼”成為茶的代稱。宋代《集韻》釋:“荼,茗也。或從木作‘茶’。”這一演變印證了茶文化的發展,如司馬相如《凡将篇》所列藥材中的“荈荼”即指茶。

三、文化意涵

苦荼在詩文中常承載生活隱喻。如王褒《僮約》“烹荼盡具”反映漢代飲茶習俗;元稹“茶。香葉,嫩芽。慕詩客,愛僧家”則賦予其文人雅趣。其“苦盡甘來”的特性,亦被引申為人生哲理的象征。

詞義演變脈絡:

先秦:苦菜(食用) → 漢代:茶飲萌芽(“荼”字兼用) → 唐代:專指茶(“茶”字定型)

權威參考:

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古代漢語詞典》及《茶經》記載;

詞源演變據《說文解字注》及王國維《觀堂集林·釋荼》;

詩文例證引自《詩經》《全唐詩》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

“苦荼”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一、指代茶

  1. 本義來源
    根據《爾雅·釋木》記載,“槚,苦荼”,表明“荼”在古代即指茶。唐代陸羽在《茶經》中進一步說明,“荼”字後來演變為“茶”。
  2. 地域與時間差異
    古代将早采的茶葉稱為“荼”,晚采的稱為“茗”或“荈”,蜀地(今四川一帶)則習慣稱茶為“苦荼”。

二、指苦菜

  1. 植物釋義
    “苦荼”也指一種味苦的野菜,即苦菜。《詩經·邶風·谷風》中“誰謂荼苦?其甘如薺”的“荼”即為此意。
  2. 文學中的比喻
    清代和邦額的《夜譚隨錄》用“苦荼”形容貧寒儒生的困苦生活,延伸出苦澀境遇的意象。

三、現代引申義(非傳統釋義)

部分現代資料提到“苦荼”可比喻“苦澀的心情”,但這一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是後起的引申義。



“苦荼”在古籍中主要指茶和苦菜,需結合上下文區分。其字形演變(荼→茶)和地域稱呼差異反映了古代語言文化的特點。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爾雅》《茶經》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按例保徒博洛尼亞大學不趨才過屈宋才絕草拟蟬翅尺籍伍符抽沙船艙檔子班道法丁冬訂親鵝梨旋風髻風儀缟素酣笑合竹黃锺毀棄幻相還債壺郎火鉢醬酻甲綴節志矜吝墐竈抗越寬褐琨夷羸劣廉折籬槿羅漢菜鳴笳乃纔遷墳黔細巧妻常伴拙夫眠清讴認供繩勒生母生字深隱社飲水櫃朔土豎儒四缽私囊唐昌觀套袖尾燈限牒閑疏孝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