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地區。 漢 揚雄 《并州牧箴》:“畫茲朔土,正直 幽方 。”《後漢書·袁譚傳》:“摧嚴敵於 鄴都 ,揚休烈於朔土。” 晉 潘嶽 《關中》詩:“ 盧播 違命,投畀朔土。” 唐 鮑防 《元日早朝行》:“玄冥無事歸朔土, 青帝 放身入朱宮。”
“朔土”是漢語詞彙,拼音為shuò tǔ,指北方地區,常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根據《漢典》等權威詞典,“朔土”意為北方地區。其中“朔”本義為農曆每月初一,引申為“北方”,如“朔方”“朔漠”均與北方相關。
文獻用例
用法與語境
“朔土”多用于曆史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地理方位或文化意象。例如唐代李益詩“乃分司空授朔土”,描述北方領土的軍事管轄。
近義詞與相關詞
類似詞彙包括“朔方”(北方)、“朔漠”(北方沙漠)、“朔氣”(北方寒氣)等。
總結來看,“朔土”是一個帶有古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文化内涵。更多用例可參考《後漢書》《西京雜記》等古籍。
朔土是一個漢字詞,通常指北方的土地或地區,也可指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下面将對朔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進行介紹。
朔土的拆分部首為⺧(月),總共有8個筆畫。
朔土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用來描述北方的地域。
朔土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朔土」。
在古代,朔土的寫法有時會将「月」字的上部分寫成「⺭」,例如:「朔⺭」。
1. 他一直生活在朔土之地,習慣了北方的嚴寒氣候。
2. 這個小說通過描寫朔土的人民生活,展現了北方獨特的文化。
3. 在這個城市的朔土,有許多傳統的手工藝作坊。
朔土可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詞,如朔風(指北風)、朔日(指農曆月初的第一天)、北朔(指北方的開拓之地)等。
朔土的近義詞包括北土、北方、北境、北荒等。
朔土的反義詞包括南土、南方、南境、南國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