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成道時,四天王各獻一石缽,佛受之,重疊為一而用,故稱四缽。見《普曜經·四天王上缽品》。 南朝 梁簡文帝 《莊嚴旻法師成實論義疏序》:“手擎四鉢,始乎鹿園之教;身卧雙林,終於象喻之説。” 唐 陸龜蒙 《奉和襲美開元寺佛缽詩》:“空王初受逞神功,四鉢須臾現一重。”原注:“至今鉢緣有四重也。”
“四缽”是佛教經典中的典故,具體含義及背景如下:
詞語來源
據《普曜經·四天王上缽品》記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四大天王(持國天王、增長天王、廣目天王、多聞天王)各獻一石缽,佛陀将四缽重疊合而為一使用,故稱“四缽”。這一情節象征佛法廣納衆生的供養,亦體現佛法的統一性。
文獻例證
引申含義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心思不專一”,但此用法缺乏經典佛經依據,可能是基于字面“四體分置”的誤讀,需謹慎區分。
“缽”的基本釋義
缽原指僧人盛放食物或水的陶制器皿,兼具實用與宗教象征意義,如“飯缽”“乳缽”等,而“四缽”特指佛陀受獻的聖物。
該詞核心源于佛教典故,強調佛法的包容與統一性,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缽》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四個碗狀容器。具體來說,它指的是古代用于盛放供品的四個圓形缽。
《四缽》由兩個部首組成:四(辶)和缽(金)。其中,四部首的意思是“走”,缽部首的意思是“金屬器皿”。
《四缽》的總筆畫數是11畫。
《四缽》是一個古代的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宗教和祭祀活動。在古代中國,人們會在供奉神靈或祖先時使用四個缽。
繁體字《四鉢》和《四鈸》也是《四缽》的常見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四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總體上來說,它的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隻是一些細節上的差異。
他用《四缽》在神像前獻上供品。
組詞舉例:四方、四季、四川、四周、四面。
近義詞舉例:四個碗、四個缽。
反義詞舉例:一缽、單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