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豎儒的意思、豎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豎儒的解釋

(1).對儒生的鄙稱。《史記·郦生陸賈列傳》:“ 沛公 駡曰:‘豎儒!夫天下同苦 秦 久矣,故諸侯相率而攻 秦 ,何謂助 秦 攻諸侯乎?’” 司馬貞 索隱:“豎者,僮僕之稱, 沛公 輕之,以比奴豎,故曰‘豎儒’也。” 唐 權徹 《題沉黎城》詩:“不學豎儒輩,談經空白頭。”《三國演義》第三一回:“ 袁紹 大怒曰:‘豎儒怎敢笑我!我必殺之!’” 清 孫枝蔚 《覽古》詩:“所恃楫與秩,豈知皆豎儒。”

(2).有時用以謙稱自己。《後漢書·馬援傳》:“惟陛下留思豎儒之言,無使功臣懷恨黃泉。” 李賢 注:“言如僮豎無知也。” 清 楊繩武 《孝陵》詩:“豎儒瞻拜舊山陵,落日平蕪百感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豎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hù rú,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方面:

一、基本含義

  1. 對儒生的鄙稱
    指輕蔑地稱呼儒生,帶有貶義色彩。例如《史記·郦生陸賈列傳》中,劉邦曾罵郦食其為“豎儒”,司馬貞索隱解釋為:“豎者,僮僕之稱”,即将其比作奴仆,表達輕視。
    唐代權徹在《題沉黎城》中亦用“不學豎儒輩”表達對空談經學之人的不屑。

  2. 謙稱自己
    少數情況下,也可用于自謙,但這一用法較為罕見。

二、延伸解析

三、總結

“豎儒”主要用于古代語境,表達對儒生的貶斥或自謙。其核心含義與曆史典故緊密相關,需結合具體文本理解。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史記》及《漢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豎儒的意思

豎儒是一個漢字詞語,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豎和儒。豎指的是垂直的意思,而儒則指的是儒家思想、儒家學說。因此,豎儒可以理解為垂直的儒家學說。

拆分部首和筆畫

豎儒的部首是立,拆分後的筆畫數分别為3畫和9畫。

來源與繁體

豎儒一詞始于明代,最早出現在王守仁的《心學彙言》一書中。這個詞是由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創造的,他用“豎”來形容自己對儒家學說的堅定與筆直,表達了他對儒家學說的獨特理解。

繁體字中的豎儒是「豎儒」。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寫作形式有很多版本,不同時期、地區或書法家有不同的寫法。有時變化是微小的,而有時則會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古時候漢字豎儒的寫法可能存在差異。

例句

1. 他一直都是一個豎儒,堅守儒家的價值觀并傳承下去。

2. 豎儒之道,正直而不屈。

組詞

垂直、立體、立論

近義詞

儒道、儒學

反義詞

倒儒、橫儒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