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節操和志氣。《後漢書·黨锢傳·李膺》:“﹝ 樊陵 ﹞後以阿附宦官,緻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
“節志”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原文記載:“﹝樊陵﹞後以阿附宦官,緻位太尉,為節志者所羞。”此處“節志者”指代堅守氣節的人,反襯樊陵因攀附權貴而喪失節操。
二字結合後,詞義融合為“兼具節操與志向”,常用于褒揚人物品格。
如需進一步探讨相關詞彙或例句,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具體文獻。
節志是一個中文詞彙,常用表示意志堅定、堅韌不拔的精神品質。該詞由兩個部分組成:節(jié)和志(zhì)。
《說文解字》認為“節”字的部首是“刀”,表示刀刃垂直于柄的切割方式,刀刃有節奏地劈砍。它的筆畫數為5。而“志”字的部首是“心”,表示人的心意。它的筆畫數為7。
節志是由古代漢字演變而來的。古時候,人們認為一個人具有節操和堅定的意志是非常重要的品質,所以将“節”和“志”兩個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節志”這個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信念和毅力。
《節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節志」。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差異。在古代寫“節”字時,字形會略有不同,例如用“聿”代替了現代的“刀”,但含義是相同的。而“志”字的古代寫法基本上與現代寫法相同。
他在面對困難時表現出了堅定的節志。
節志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彙,例如“節操”、“堅志”等。
節志的近義詞包括:毅力、決心、堅定不移。
節志的反義詞包括:動搖、優柔寡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