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闊疎 ”。1.粗疏;不嚴密。 漢 王充 《論衡·書解》:“ 周 法闊疏,不可因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九:“主守盜贓至於千九百萬貫,以捕一匹夫便得贖, 漢 網可謂闊疏矣。”《宋史·律曆志十五》:“於是《太初》、《三統》之法相繼改作,而推步之術愈見闊疏。”
(2).衰減,缺乏。 宋 李觏 《袁州州學記》:“ 範陽 祖君 無擇 知 袁州 。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疎,亡以稱上意旨。”
(3).稀疏;稀少。 宋 蘇轼 《與颍州運使劉昱啟》:“條教闊疎,溪湖清遠。” 元 劉壎 《隱居通議·古賦一》:“亂離間阻,文會闊疏。”
(4).疏遠。 唐 杜牧 《晚晴賦》:“倒冠落珮兮,與世闊疎。” 宋 蘇轼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道德無貧賤,風采照鄉閭。何嘗疎小人,小人自闊疎。” 宋 強至 《上樞密司徒侍中書》:“如某者受性固滞,與時闊疏,曾乏器資之長,屢更事任之劇。”
(5).相距較遠。 宋 蘇轍 《分司南京到筠州謝表》:“況復墳墓闊疏,父子離散,若臣家之憂患,實今世之孤窮。”《清史稿·禮志八》:“頃之, 聖祖 以春、秋兩講為期闊疏,遂諭日進講 弘德殿 。” 章炳麟 《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議員之數,與民數相去既甚闊疏,則必不足以知民隱。”
(6).迂闊空疏;空泛。 宋 蘇轼 《湖州謝上表》:“臣性資頑鄙,名迹堙微,議論闊疎,文學淺陋。” 宋 朱弁 《曲洧舊聞》卷八:“﹝ 章子厚 ﹞力詆 元祐 以來代言者,其略有‘二 蘇 狂率,三 孔 闊疎’之語。” 章炳麟 《訄書·學變》:“然闊疏者苟務修古,亦欲以是快其佚蕩。”
(7).放縱不羁。 宋 蘇舜欽 《過濠梁别王原叔》詩:“餘生性闊疎,逢人出胸臆。一旦觸駭機,所向盡戈戟。”
"闊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主要角度進行解釋,結合權威辭書及文獻佐證分析如下:
指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間隔大、分布松散的狀态。
指人際關系或情感上的淡漠、疏離。
"闊疏"屬并列式複合詞:"闊"本義指寬廣、距離大(《廣韻》:"闊,廣也");"疏"意為稀疏、不密(《說文》:"疏,通也")。二者同義複用,強化"間隔大"的核心語義。至漢代後逐漸衍生出人際疏遠的抽象義,并在唐宋文獻中固化。需注意與"疏闊"通假(如《康熙字典》引《集韻》:"疏,或作闊"),但現代漢語以"闊疏"為規範寫法。
權威參考來源:
“闊疏”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可從以下方面理解:
“闊疏”由“闊”(寬廣、廣闊)和“疏”(稀疏、疏遠)組成,字面指事物之間距離或聯繫的遠近疏密。
以上内容綜合了權威詞典和古籍用例,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文獻。
包羞撥鋪蠶耕襜幄臣制存坐達才電化教育胴胴逗留短世訛錢鳳采風戒風製工機灌沐龜趺和神國核子能溷厠霍亨索倫家族矯矯金虎擊鐘食考黜壘栅冷酷陵曳麻沸憫世缪蔔末坐排鐘襻輿陪衛骈匝欽差情投契合親翁驅磨熱愛榮勢山人沈甸甸審己施鈎壽坎收事刷涕天慶頭昏目眩晩晴晚熟五福餅無挂無礙醎酸嚣人邪辟行百裡者半于九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