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阔疎 ”。1.粗疏;不严密。 汉 王充 《论衡·书解》:“ 周 法阔疏,不可因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主守盗赃至於千九百万贯,以捕一匹夫便得赎, 汉 网可谓阔疏矣。”《宋史·律历志十五》:“於是《太初》、《三统》之法相继改作,而推步之术愈见阔疏。”
(2).衰减,缺乏。 宋 李觏 《袁州州学记》:“ 范阳 祖君 无择 知 袁州 。始至,进诸生,知学宫闕状,大惧人材放失,儒效阔疎,亡以称上意旨。”
(3).稀疏;稀少。 宋 苏轼 《与颍州运使刘昱启》:“条教阔疎,溪湖清远。”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一》:“乱离间阻,文会阔疏。”
(4).疏远。 唐 杜牧 《晚晴赋》:“倒冠落珮兮,与世阔疎。”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道德无贫贱,风采照乡閭。何尝疎小人,小人自阔疎。” 宋 强至 《上枢密司徒侍中书》:“如某者受性固滞,与时阔疏,曾乏器资之长,屡更事任之剧。”
(5).相距较远。 宋 苏辙 《分司南京到筠州谢表》:“况復坟墓阔疏,父子离散,若臣家之忧患,实今世之孤穷。”《清史稿·礼志八》:“顷之, 圣祖 以春、秋两讲为期阔疏,遂諭日进讲 弘德殿 。” 章炳麟 《记政闻社员大会破坏状》:“议员之数,与民数相去既甚阔疏,则必不足以知民隐。”
(6).迂阔空疏;空泛。 宋 苏轼 《湖州谢上表》:“臣性资顽鄙,名迹堙微,议论阔疎,文学浅陋。”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 章子厚 ﹞力詆 元祐 以来代言者,其略有‘二 苏 狂率,三 孔 阔疎’之语。” 章炳麟 《訄书·学变》:“然阔疏者苟务修古,亦欲以是快其佚荡。”
(7).放纵不羁。 宋 苏舜钦 《过濠梁别王原叔》诗:“余生性阔疎,逢人出胸臆。一旦触骇机,所向尽戈戟。”
"阔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主要角度进行解释,结合权威辞书及文献佐证分析如下:
指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间隔大、分布松散的状态。
指人际关系或情感上的淡漠、疏离。
"阔疏"属并列式复合词:"阔"本义指宽广、距离大(《广韵》:"阔,广也");"疏"意为稀疏、不密(《说文》:"疏,通也")。二者同义复用,强化"间隔大"的核心语义。至汉代后逐渐衍生出人际疏远的抽象义,并在唐宋文献中固化。需注意与"疏阔"通假(如《康熙字典》引《集韵》:"疏,或作阔"),但现代汉语以"阔疏"为规范写法。
权威参考来源:
“阔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多种解释,主要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阔疏”由“阔”(宽广、广阔)和“疏”(稀疏、疏远)组成,字面指事物之间距离或联系的远近疏密。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和古籍用例,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哀毁骨立哀容跋録板角半夜逼暮冰峰不媿呈词乘方承化饬拿齿遇垂荫春田当权派大吆小喝颠溺调查研究地界反唇相讥翻录废置驸驾跟住钩努官窑骇人闻听纮綖坏人蹇犯谨备经一事,长一智箕瓢昆玉朗笛类志乐心立王冒功邀赏末涓模习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前庭悬鱼绮罗丛清静寡欲曲营容成子三料匠三徙成国舍车保帅施为寿母思莼鲈土系韦脂诬拿泄溺心高气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