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羞的意思、包羞的詳細解釋
包羞的解釋
忍受羞辱。《易·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孔穎達 疏:“位不當所包承之事,惟羞辱已。” 唐 陸龜蒙 《寒泉子對秦惠王》:“大王出則奪氣,入則包羞。” 明 劉基 《題扇面牡丹花》詩:“舞罷春風卻回首,六宮紅粉總包羞。” 梁啟超 《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第四章:“ 漢高 蚤年最惡儒。有儒冠者輒溲溺之,其吐棄也至矣。而 酈食其 、 叔孫通 、 陸賈 等深自貶抑,包羞忍垢以從之。”
庖馐。謂廚房内精美的食品。 元 麻革 《上雲内帥賈君》詩:“杞梓容山木,包羞薦沼芼。”
詞語分解
- 包的解釋 包 ā 用紙、布或其他薄片把東西裹起來:包裝。包餃子。 包好了的東西:郵包。背(坕 )包。 裝東西的袋:書包。皮包。 容納在内,總括在一起:包括。包舉(總括)。包容。包涵。包羅萬象。無所不包。 總攬,
- 羞的解釋 羞 ū 感到恥辱:羞恥。羞辱。羞惡。 難為情,害臊:害羞。羞慚。羞臊(刼 )。羞愧。含羞。羞赧(因害臊而紅了臉的樣子)。羞怯。羞澀。 使難為情:羞人。你别羞我。 進獻:“羞玉芝以療饑”。 同“馐”。
網絡擴展解釋
“包羞”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多個文獻中均有記載,現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
基本含義
指忍受羞辱,尤其因自身處境或行為不當而被迫承受難堪。該詞由“包”(承受、包含)和“羞”(羞愧、恥辱)組成,強調被動或無奈地接受羞辱()。
-
出處與背景
源自《周易·否卦》:“六三,包羞。《象》曰:‘包羞,位不當也。’” 意為因所處地位或立場不當(“位不當”)而招緻羞辱()。
二、使用場景與引申
- 古典文獻中的用例:
唐代陸龜蒙《寒泉子對秦惠王》用“入則包羞”形容因決策失誤而陷入窘境;明代劉基則以“六宮紅粉總包羞”暗喻宮廷中的隱忍屈辱()。
- 現代引申:
可描述個人因言行失當或社會地位導緻的心理負擔,如梁啟超曾用其批判學術壓制現象()。
三、文化内涵
“包羞”不僅體現對羞辱的被動承受,更暗含對“位置不當”的反思,常用于警示為人處世需審時度勢,避免因德不配位或言行逾矩而自取其辱()。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詩詞用例,可查閱《周易》注釋或唐代至明代相關文集。
網絡擴展解釋二
包羞是一個常用的成語,意思是主動承擔責任或羞恥感。下面是關于包羞的一些詳細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 包羞的“包”字,由“巳”和“己”兩個部首組成,共有8個筆畫。
- “羞”字則由“⺶”和“⺷”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個筆畫。
來源:
包羞最早出現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中人有曰:‘死畏其私,於是包羞。。。” 這句話的意思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私心叵測,于是主動承擔責任”。
繁體字:
包羞的繁體字為“包羞澀”,保留了原來的意思和發音,隻是字形有所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包羞的寫法與現代略微有些不同。其中,“包”的寫法與現代相同,而“羞”的寫法則為“脩”。
例句:
- 他做錯了事情,感到非常包羞。
- 在困境中,他主動承擔了包羞的責任。
組詞:
與包羞相關的詞語有:
- 包辦:主動承擔并辦理某事。
- 無題之士:不為名利感到羞恥的人。
近義詞:
- 受害:指承擔包羞感的人。
- 自卑:指由于某種原因而感到包羞。
反義詞:
- 自豪:相反的表達,指因為某種原因而感到自豪和自信。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