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ate-maturing] 指農作物生長期長,成熟較慢
晚熟作物
遲成熟。《禮記·月令》:“﹝仲夏之月﹞行春令,則五穀晚熟,百螣時起,其國乃饑。” 唐 獨孤及 《送何員外使湖南》詩:“上田無晚熟,逸融果先飛。”
“晚熟”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定義
指農作物生長期較長、成熟速度較慢的特性,例如“晚熟作物”。這類作物通常需要更長時間完成生長周期,可能與氣候適應性或品種特性有關。
曆史文獻佐證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月令》,提到若仲夏時節施行春季政令,會導緻“五穀晚熟”,引發饑荒。唐代獨孤及的詩句“上田無晚熟”也印證了古代對作物成熟期的觀察。
可通過查看例句,或參考了解古籍原文。
“晚熟”一詞可以指一個人的發育、成熟或學習等方面比同齡人稍晚一些。它是一個描述性的詞語,用來形容那些在某些方面發展較慢、成長較晚的人或物。
“晚熟”一詞的部首是火,它的筆畫數為7。部首是漢字字典中用來索引和歸類字的關鍵部分,而筆畫則指的是構成字形的筆畫數目。
“晚熟”一詞由兩個字組成:晚和熟。晚表示時間上的晚、遲,熟表示成熟或發展的到達一個較高層次。
繁體字“晚熟”的寫法為「晚熟」。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時候,晚熟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細微變化。然而,由于沒有具體的古代寫法信息,無法給出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在學習上晚熟,但是最終取得了出色的成績。
2. 這種植物屬于晚熟品種,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結出果實。
3. 年齡不是衡量一個人晚熟與否的唯一标準,有些人可能在晚年才大顯身手。
常見的與“晚熟”相關的詞語有:
1. 組詞:早熟、遲鈍、發育遲緩。
2. 近義詞:遲到、遲緩、發育慢。
3. 反義詞:早熟、迅速、成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