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憂世。 明 李贽 《寄答耿大中丞書》:“吾謂欲得扶世,須如 海剛峰 之憫世,方可稱真扶世人矣。”
“憫世”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是對世态炎涼、人情冷漠的悲傷與憂慮,具體解釋如下:
“憫世”由“憫”(意為憐憫、憂愁)和“世”(指社會、人世)組成,字面可理解為“憂心于世間疾苦”,常用來表達對社會現實的深刻反思與失望情緒。
情感内核
指因目睹社會不公、人情淡薄等現象而産生的悲憫與憂慮。例如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寄答耿大中丞書》中提到:“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稱真扶世人矣”,強調真正的濟世者需具備這種情懷。
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哲理性讨論中,形容對人性、社會問題的深刻洞察與無奈,如詩句“心為玉,玉心憫世”即通過比喻傳遞這種情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引用或詩詞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或相關古籍解析。
憫世是一個拆分部首和筆畫的詞語,由“忄”和“世”構成,其中“忄”為“心”的偏旁部首,表示與心相關的意思;而“世”為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人世間、世界。
憫世這個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學士們對社會現象感到不平與悲憤的表達。他們深情地觀察社會現象,感歎人間疾苦與不幸,将這種擔憂與痛苦的心情融入了自己的作品,形成了憫世這個詞語。
憫世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憫世」,保留了忄和世的原音,但加上了更多的部首組合。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着多種變種,憫世也不例外。古時候的憫世字可能寫作「憫世」、「愍世」、「憫丗」等不同的形式。雖然寫法不同,但都表達了作者對世間悲苦的同情與思考。
以下是一個關于憫世的例句:
他的詩歌充滿了對社會不公、人們苦難的憫世之情。
一些以“憫世”為主題的組詞有:憫世之心、憫世者、憫世書生、憫世人、憫世詩等。
與憫世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同情、憐憫、憐愛、悲憫等,它們都表達了對他人不幸的關切的情感。
而與憫世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冷漠、無情、無動于衷等,它們表示對他人不幸的漠視和冷淡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